为地票正名

地票不仅不会加剧农民“被上楼”,反而可能破解这一现象的制度成因;地票不仅不会推高房价,更有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责任编辑:余力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地票不仅不会加剧农民“被上楼”,反而可能破解这一现象的制度成因;地票不仅不会推高房价,更有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

2010年底,成都“地票”成交均价达到每亩七十余万。

如果一户农民有一亩宅基地,他们把这块土地复垦成耕地,就可以整理出一亩建设用地指标,这个指标可以成为“地票”,农民可以拿它去交易。如果是自主复垦和交易,七十余万的价格,意味着这户农民可以净得五十余万(在成都,每亩地的复垦拆迁成本当下约为2万-3万,加上集体提留和交易税费,每亩地票的成本约为十余万)。

对于中国农民,这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不会有人认为,帮助农民增收是件坏事,成都的“地票”交易却被国土资源部紧急“暂缓”,这又是为何?

媒体相传,“暂缓令”的背后,是国土部要降低增减挂钩热度,防止农民“被上楼”的考虑。也有传闻称,地票高价会推高房价,且不利于远郊区县的发展。

以一个研究者的角度看,地票承载的这些忧虑多少有些莫须有。

地票与“被上楼”

“被上楼”,指的是一些地方强迫农民集中居住,以省出土地利用指标用于开发建设。这是增减挂钩政策下的扭曲现象。

任何一种制度设计都有可能在执行中出现扭曲变形的情形,表面上,农民“被上楼”是增减挂钩政策带来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LF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