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20110127)

四十年前的一个午夜,在自己家里。父母尽管声音很低,仍然使我心悸。

责任编辑:陈敏 史哲 蔡军剑

黑夜里怦怦的心跳

◆回应“老男孩的复仇”(1月20日A6特稿)

四十年前的一个午夜,在自己家里。父母尽管声音很低,仍然使我心悸。母亲:“回老家躲躲,省得吃亏。”父亲:“等两天看。”母亲:“不敢等!你看老王让吊起来打,血把衣服染湿,揭都揭不下来。”老王是单位出纳,被诬为贪污分子,大会斗小会批。母亲呼一声坐起:“你看,揭盖子、挖根子说的就是你,得赶快走。”父亲:“天明我摸摸情况,你在家收拾,咱两手准备。”一夜无语,但我的心却怦怦作响。

后来形势突变,父亲没被冲击,老王没被整死,打人者却被揪上了台——自然也少不了拳脚伺候。

(陕西咸阳 何原 公务员)

供暖心疼不心疼

◆回应“乡下怎么取暖”(1月20日E29读者来信)

虽说现在能源紧张,但北京的供暖却是一点也不心疼。就拿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来说,全天24小时不间断供暖,有同学甚至因宿舍里太热而流鼻血,只好时不时开窗透透气。可是在我老家陕西合阳县(国家级贫困县),资源匮乏,供暖时有时无,盖两层棉被睡还要被冻醒好几次。周边没有暖气的农村,则全靠自家的热炕和泥砌的小火炉。烧不起煤的人家就用玉米芯、树枝凑合,不仅取暖效果有限,而且曾发生过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的悲剧。其实像清华大学新建的教学楼都安装了中央空调系统,统一了温度标准,后勤人员可根据温度变化调节室温,在保证人们温暖舒适的同时,也节省了能源。

(北京 范海浪 研一)

我的“中国梦”

◆回应“地下通道的温度”(1月13日E29读者来信)

在我们县城工商银行大楼的人行过道上,常有两位流浪汉在睡觉。我看见他们身下垫着的是破毯子。一位身上盖着破大衣和一块大海绵,另一位只能靠身上的棉衣御寒。2010年入冬以来,已下过四次雪。几天晚上最低气温都在零下5度。看完《地下通道里的温度》,我拉上女儿,带着两床她用过的薄棉被,给他们送了去。

我的“中国梦”:在每个寒冬,每位流浪汉都有一床悄悄出现的棉被。

(浙江龙游 郑晓峰 职员)

一公里山路,这么修!

◆回应“一公里山路如何修”(2010年12月23日F34乡村!乡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