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间飞鸟:里昂机场火车站

里昂机场火车站的“飞鸟”造型重复了当年沙里宁在设计纽约肯尼迪机场TWA航站楼时的创意,不过这个火车站并不是仅仅是一只“鸟”,从侧面看就会发现一个完整的人的眼角延伸至眉毛的曲线。

 

    1984年,为了迎接数年后到来的第25届奥运会,巴塞罗那政府兴建了一批基础设施,其中,就有一位年轻人设计的Bach de Roda公路桥。也正是由这座桥开始,世界渐渐记住了这位叫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的西班牙建筑师。
    就和当年的柯布西耶一样,同时身兼建筑师、结构工程师、雕塑家几种不同身份的卡拉特拉瓦是当代极少数可以被称为“通才”的建筑师之一。他出生在西班牙瓦伦西亚附近的Benimamet,在瓦伦西亚修完建筑与城市设计专业以后,于1979年获得了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的结构工程博士学位,随后留校任教,同时开始参加建筑设计竞赛,正式开始了建筑生涯。
    卡拉特拉瓦善于将几何、雕塑、工程结构、自然元素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自己的结构美学。他的灵感大多来源于自然界的林木鸟虫,以及人体的各种曲线,将其捕捉变形,再抽象为雕塑和结构化的建筑。他的建筑就好像地表上生成的有机生命体,卓然而立却又与周围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他的建筑内部则充满了精准、力度和理性,结构暴露、坦裸、不外包。这样的结构因而有了灵魂,成了“活”的结构,正如他自己所说:“结构原本就是建筑”。因此卡拉特拉瓦的作品,于外是一座有机抽象的雕塑,于内则是充满结构美学的精神空间。
    早期的卡拉特拉瓦作品多为桥梁,直到1994年他在法国里昂机场设计的火车站完工,他在建筑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第一次得以全面展现。
    里昂机场火车站的“飞鸟”造型重复了当年沙里宁在设计纽约肯尼迪机场TWA航站楼时的创意,不过这个火车站并不是仅仅是一只“鸟”,从侧面看就会发现一个完整的人的眼角延伸至眉毛的曲线。有趣的是,卡拉特拉瓦再三强调:“我从没试图把它做成一只鸟,灵感只是来源于平时做的雕塑。”
    火车站由中间钢结构车站大厅和自大厅下方横穿的混凝土结构站台组成,并在大厅尾部用一条180米长的走廊与里昂机场相连,平均每小时有两班高速列车(TGV)从这里开往法国各大城市。共计三阶段的建造过程共耗资6亿法郎,建成后的车站大厅高40米,长120米,两侧的站台总长450米,宽56米。




    (门前)门前的行人座椅也是卡拉特拉瓦的作品,如同一面迎风而展的帆,与远处的“飞鸟”遥相对映。看到这一幕蓝天飞鸟,一叶孤帆,不禁想起卡拉特拉瓦自己曾经说过,他的建筑来自于海洋。

 


   (大厅入口) 在车站大厅的入口前,V形混凝土拱座连接着4条钢拱的底端,它们凌空而起,迎接着到来的旅客。中间的一对长120米,最高处离地面40米的钢拱沿着客运站屋顶线构成屋脊。两边的两条钢拱横跨120米,将高耸的客运站玻璃大厅尽揽怀中。这个多层服务区也是站长、站内警察的办公区和法国铁路局及里昂工商业办公厅的办公区。


    (大厅的平台)  曾经有人将这两个平台形容为“空洞的甲板”和“舌头”,其实卡拉特拉瓦的创意来自人的小臂托起手掌的曲线。平台的尾端是连接车站大厅与机场大厅的走廊。

 


    (大厅)大厅的两侧各有一扇拱形玻璃门通向站台。现浇混凝土基座之上是支撑起整个大厅的钢结构支架。

 


   (大厅穹顶)从连接机场与火车站的走廊走出,穹顶会渐渐展现在眼前,任何人第一眼看到这个穹顶的时候,大概都会忍不住感叹一声,因为这个宛如教堂建筑的穹顶,使大厅看起来更像一个光影交错的冥想空间。

    (站台外部)站台承重柱的灵感来自人平举双臂时的“大”字形曲线。

 


    (站台)网壳结构的站台在减轻自重的同时,也在阳光下形成了这般迷离的几何光影效果,科技与艺术在这里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