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在中国》:给黑白叙事着色

2011年2月12日,歌剧《尼克松在中国》在纽约上演,尼克松和夫人帕特、毛泽东、江青、周恩来和亨利·基辛格成为剧中主人公

责任编辑:李宏宇 李邑兰 实习生 陈识

2011年2月12日,歌剧《尼克松在中国》在纽约上演,尼克松和夫人帕特、毛泽东、江青、周恩来和亨利·基辛格成为剧中主人公。

革命戏码穿插其中——吴清华惨遭老四鞭打,尼克松夫人冲上台去救她。尼克松也卷了进去,试图把一杆枪交给不同人等。最终帕特把一支步枪给了吴清华,被认为影射了当年的世界各地革命运动中美国外交政策的尴尬。

尼克松与毛泽东见面,两人在北京宴会上举杯。当时似乎喝高了的尼克松说了句名言:“这是改变世界的七天。”但这句名言并没有在歌剧《尼克松在中国》中出现。 (Ken Howard/大都会歌剧院/图)

1987年,《尼克松在中国》在休斯顿大歌剧院首演时,《纽约时报》批评这部歌剧只是一台综艺秀,充其量能挣得几声傻笑,“能让你重新领会无聊是怎么回事”。

诚然,当年的反应也是毁誉参半。《芝加哥论坛报》就称之为“歌剧的胜利”,而《圣路易斯快递报》则认为它是一次“能让剧评家失望得哭出来的失败”,创作者“最初的想法其实很精彩”。

美国人似乎都认同这部歌剧的潜力,但面前这出戏的性质他们有点吃不准,就像尼克松开创性的访华也曾让他们犯嘀咕。1972年人们就问了,尼克松在政坛主要是靠反共活动起家的,他是坚定的共和党党员,怎么能在冷战期间出访红色中国呢?在1987年,人们又问,一个在美国媒体上早成了嘲讽对象的丢人总统,这部歌剧写他的辉煌时期,怎么可以不是一出嬉笑怒骂的讽刺剧?

访华成了尼克松了不起的成就。同年,前苏联跟美国签署反导条约,然后尼克松以压倒性胜利获得连任。而在报纸的政治、商业、评论、文化诸多版面,尼克松访华的各种长期效果至今还在各自复杂地上演着。

在尼克松与周恩来历史性握手的39年后,紧接着胡锦涛主席对华盛顿成功的国事访问,《尼克松在中国》登上了美国最大的歌剧舞台—&mdas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