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读书三味

经济学也有读书三味,读理论味如稻粱,读历史味如肴馔,各家学派,味如醯醢。

责任编辑:刘小磊

我虽然从上大学一路念到博士,都拿的是经济学学位,但是进学校教书这么些年,却一直被视为非主流的学者,而我也甘心如此,在经济史这个领域,无妨另类一点。回想我的求学过程,看似顺利,实则挣扎不断,遇到困境,经常钻进书本寻找慰藉,怎知看的经济学越多,却越不像个典型的经济学家。

考进大学的经济学系时,开始接触的教科书里有很多技术性的内容,让我相当困扰,尤其对于数理方法苦恼不堪。主要科目不得不勉强应付,上课听不懂,只好下课后自立自强。没兴趣看教科书,就在图书馆的书架上乱翻。最看得下去的书多数是经济史或者批判主流理论的异论。

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刘瑞华 (刘瑞华/供图)

上过经济思想史的课,知道经济学从18世纪以来经历许多不同学派的论战与演变,课堂上知道亚当·斯密(Adam Smith)、马克思(Karl Marx)等等人名,或古典学派、马克思学派、历史学派之类。也许是想找机会向人炫耀,我会特别挑那些从来没人借过的书。那时还是1980年之前,在台湾看《资本论》可是罪大恶极,我就真从图书馆里找到一本英文版的《资本论》,可是借了几个月也没看过几页。其实太早看经典未必好,我自发读书的冲动往往难以读完大部头的著作。我后来一直对《资本论》有畏惧,是在看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共产党宣言》之后才有些心得,因此我对马克思的理解比较偏重于劳动异化和唯物史观。读大学的时候翻过经典原作,对我影响相当深。开始教书后,为了搞懂不同学派的论点,我大概都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