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恐怖主义的原始情景——德国学者格尔德·柯能解读“红军旅”

“红军旅”号称自己的目标是世界革命,是为了被压迫的大多数人而斗争。但他们的大多数暗杀行动,并不是为了解放被压迫的大多数,而是为了解放自己被收监的成员,为此他们不择手段。

责任编辑:袁蕾 实习生 蒋潇

和恩斯林相比,巴德尔就像小刑事犯?

南方周末:一般的“红军旅”著作都以红军旅的创始人巴德尔、恩斯林、迈因霍夫为主角,为什么你以伯恩瓦特·维斯帕作为第一主角?

柯能:维斯帕有一部没有写完的长篇小说《旅途》,他死后几年出版,受到了很好的评论。大家把它当作1968一代的身后遗言来读。小说写得非常晦涩难懂,维斯帕完全以意识流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人生:某年月日,服了什么毒品,见了什么人……

维斯帕是那个时代典型的德国青年。他始终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而他父亲威尔·维斯帕又是纳粹的铁杆支持者——作为一个诗人,他写过大量热情赞美希特勒的诗歌。维斯帕终身无法摆脱父亲的阴影,他只能借助于毒品或者是滥交——他只有做这些事情时,他才可以自己做主。同时,维斯帕又是一个典型的左派知识分子,总想研究出来一些理论,最后他濒临疯狂状态时,还想出一个世界公式。当他认为把所有事情都想透了的时候,他就自杀了。

维斯帕是恩斯林的第一个男人。提到“红军旅”的创始人,人们总是说巴德尔和迈因霍夫,其实恩斯林才是红军旅最重要的创始人。跟她相比,巴德尔完全就像一个小刑事犯。

但很长一段时间,恩斯林在“红军旅”的历史上都面目模糊。通过维斯帕,我重新发现了恩斯林,因为她在因纵火案被收监的1968年到1969年,曾经跟维斯帕通信,后来德国一家很有名的出版社出版了他们的通信。从这些信件中,面目模糊的恩斯林突然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此前,大家都以为,这个女人为了“革命”可以抛弃自己的亲生儿子,是一个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恐怖活动的极端分子,但通过这些信件我们发现,恩斯林离开自己的孩子时特别痛苦。每次执行恐怖任务,知道又要伤害别人了,她的罪恶感严重到要自残。

这些信息,让恩斯林的形象复杂起来,她不是没有灵魂的暴力分子,恰恰相反,这个人在道德上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

现在的格尔德·柯能的观点是红色十年“让德国变得更美好”。他也曾是1968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上图右一为他参与“德国社会主义学生联盟”(SDS)开会的场景。 (格尔德·柯能/供图)

南方周末:据说“红军旅”存在的28年,一共暗杀了34人。不杀人放火的时候,“红军旅”干什么?

柯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