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旅”:那个时代不需要的革命——从《巴德尔和迈因霍夫》到《舍我其谁》

有人一提起‘红军旅’就说这些人是彻底的疯子。我们尝试着对这些人做出解读:这些人怎么跟周围的世界全部脱节,烧毁自己跟世界所有的桥梁,一步步成为一个极端的恐怖主义分子。

责任编辑:袁蕾 实习生 蒋潇

到目前为止,德国以“红军旅”为题已经拍了6部电影,与此相关的畅销书、非虚构作品、舞台剧、画作、装置艺术,甚至歌剧,更是不计其数。

大树的枝桠上有一个鸟巢,一只尾巴粗硕的猫爬上树干,咬伤幼鸟。幼鸟掉到草地上,来不及挣扎,就被猫一口吞掉,不剩一根羽毛。

那是1949年5月的一天,午餐时间到了。不苟言笑的母亲坐在餐桌边,摇铃示意女仆上餐,进餐的时候,分坐餐桌两侧的母子一言不发。父亲突然破门而入,没头没脑地说:“我受够了。”

父亲回家,儿子迅速转移了他偷偷养的猫,把它放进杂物间的铁笼子,用很多稻草掩盖。可这一切还是被窗后的父亲看得一清二楚。薄暮时分,他提着一只单筒猎枪下楼。坐在房间地板上的儿子透过窗户看到了父亲的动作,并且知道将要发生什么。“砰”的一声枪响,他微微缩颈皱眉,并不意外。

晚上,父亲给儿子读书:夜莺是上帝的使者,所以它们的歌声才会那么甜美,而猫不属于这个世界,它们属于东方,它们是动物界的犹太佬……

电影《舍我其谁》中的恩斯林和维斯帕(右),因为投身“革命”,两人矛盾越来越大,最后恩斯林放弃了家庭,参加了“红军旅”。 (南方周末资料图片)

德国电影《舍我其谁》就这样开场了。这部电影以德国学者格尔德·柯能著作《维斯帕、恩斯林、巴德尔:德国恐怖主义的原始情景》为蓝本。维斯帕就是出现在片头的小男孩。他的父亲是一位纳粹诗人。而恩斯林和巴德尔则是恐怖组织“红军旅”的创始人。

《舍我其谁》2011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阿尔弗雷德·鲍尔奖,同样以“红军旅”为题材,《舍我其谁》与2008年冲击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巴德尔和迈因霍夫》不同。“巴”的前半段更像一部传奇黑帮片:飙车、乔装、超短裙、政治诡辩,影片当年在罗马国际电影节放映时,一千余名大学生在首映的红地毯两边示威,反对“巴”涉嫌美化“红军旅”;而“舍”节奏舒缓、沉闷,调子悲伤,影片更多地讲述了“红军旅”的前史,到目前为止,包括路透社、法新社在内的国际媒体对“舍”的评价都相当正面,路透社认为“舍”对“德国历史有全新阐释”。

2011年3月,格尔德·柯能受歌德学院邀请,参加完“天线·歌德版:1967-1977德国红色十年活动”后,接受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