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仙桥危改,公投背后的“阶层斗争”

与去年受到广大群众热烈欢迎相比,今年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冷落……不过孺子牛仍重申,“将与你们共同战斗,直至取得彻底的胜利”……

  ■ 北京酒仙桥地区,住的是特殊时代、特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群特殊的产业工人。
  ■ 在他们看来,酒仙桥危改不是为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而是富人阶层抢占工人社区的土地。

 

50年前的福利区,今天的贫困区。吉国强/图

 

 

据有关部门鉴定,酒仙桥拆迁区内,一般损坏房、严重损坏房占总建筑面积的71.02%。  

 

 

在6月9日的“民主拆迁,投票表决”中,一位弃权的居民保留了手中的选票

 

 

这一地区的新房价位已高至每平米2万元

 

  对北京酒仙桥地区很多居民而言,破败不堪的房子是他们向单位、开发商以及政府“叫板”的惟一资本。他们和1950年代苏联援建的老房子一起,在这里耗尽了青春。他们多是电子工业行业的离退休老职工和下岗工人,曾为中国电子工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又随着社会的转型、企业的改制成为困难群体,他们当中的许多租住在面积狭小的公房内,承受着社会转型的“成本”,他们渴望着这样的“成本”能够有一个回报。在这个时候,开发商带着红头文件来到了他们的身边,与他们共谋解危解困的大计,一场利益的博弈就由此展开,在6月9日的“民主拆迁,投票表决”中被演绎到极致,最终令危改陷入僵局。
  6月30日,酒仙桥危改公投之后21天,北京东郊的一个三星级饭店,一个小型的新闻发布会在这里召开,居民代表们称之为“居民座谈会”。
  这是酒仙桥危改居民代表针对半个月前开发商和北京朝阳区建委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所作的回应。那个发布会上,认为自己才是危改主体的居民并未接到邀请。他们对此很是不满。
  显然,“6·9”危改公投之后,反对拆迁方案的居民与开发商及有关部门之间的共识远没有达成。

1950年代的“金领”
  王平说,以前酒仙桥很多工人找对象找教师,现在已经没有教师愿意嫁到酒仙桥来。


  酒仙桥危改居民代表共有14位,65岁的退休工人王平是其中之一,他以口才出众而为人瞩目。在与开发商的多次谈判以及多次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平多次强调“不能割断历史”。
  王平曾是原北京电子管厂(774厂)的一名测试工,五十年前,他和上万名职工经过严格选拔,从全国各地来到北京,在酒仙桥原来的一片坟地上建起了新中国最大的电子工业基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