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个人如何构成社会——我对埃利亚斯与布迪厄的阅读

对于人文社会学者来说,最值得深入阅读的一本书乃是人类社会本身——既有让人们依循的种种结构与文化,又处处可见个人对这些社会规范的选择与依违,如此在历史上人类社会有延续亦有变迁。

责任编辑:刘小磊

【秘密书架】

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大体不外是人与其社会、文化。因此一些基本因素与相互纠缠的问题,几乎是每一学科都要面对的。首先是“人”。人的思想、行为、群体认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如何构成整体社会及造成社会变迁?其次是“社会”或“文化”。它们都是一些研究概念,但却是社会学、人类学得以成立的基础——许多学者认为若社会、文化可全然由一个个“人”来理解,那也就没有社会学、人类学了。然而究竟什么是社会、文化?它们如何影响或规范人们的行为并因此让自己(某一社会或文化)存在及延续?或者,它们如何在人们的结群、区分与对抗行为中产生?第三,“变迁”。这是社会科学对历史感兴趣的原因之一;社会、文化如何变迁,为何变迁?在其间,个人与事件所扮的角色如何?

王明珂,台湾中兴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等。

在1980年代以前,虽然学者们多意识到 “个人”与“社会”(或事件与结构)间的纠结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大主题,然而整个社会科学研究的主体仍是社会、文化。无论是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或是象征人类学,探索的皆是一社会或文化整体的制度功能、内在结构、社会赋予某一物或事物的象征意义、文化中蕴藏的人观等等。可以说,所有这些理论皆容不下“个人”及“事件”。个人如文化与社会中的木偶,被种种制度、体系、结构、文化意识的丝线牵着活动,事件则如倏然起灭的浮光掠影,瞬间即过,无关紧要;社会科学研究的是较稳定的、整体的社会文化图像。这样的研究倾向,也很难对社会变迁作出很好的解释。如今虽然社会、文化仍是学术研究的焦点,但个人、事件、变迁愈来愈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人的反思性(reflexi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