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验三峡:三峡对长江中下游影响到底几何?

当年三峡论证时,中国科学院和长江水资源保护局曾各自对三峡工程作出详细论证,却得出不同的结论:中国科学院认为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将产生广泛而复杂、深刻和长远的影响,所以“弊大于利的结论是明确的,无疑的”。长江水资源保护局的结论是“利大于弊”。尽管有不同的利弊论证,最后在全国人大通过了。

责任编辑:何海宁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张晴 史秋娟

老渔民丁兴好一个星期没洗澡了。他的船搁浅在泥里,四周的湖底都暴晒在阳光下,仅有的河道里还有一点儿水。

这里是湖北省洪湖,水面已消失了三分之一,最深处也仅剩40厘米。在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渔民弃舟而去,湖底已成辽阔草场。老船停滞在干涸的河床上,只与疯长的野草做伴。

5月25日,湖北洪湖,渔民自己建截流设施,防预湖水流失过快。 (奕诚/CFP/图)

不独鄂赣湘,2011年以来,长江中下游部分省份遭受严重旱灾,三峡水库持续加大下泄流量以支持抗旱。然而,仍有不少声音将矛头指向三峡水库,认为三峡是大旱的直接原因。

三峡再度引发争论。不同的是,这次集中在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上。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甚至认为,今年的大旱将使得三峡工程的供水功能的地位高于发电。

三峡之“痛”

资料整理 袁端端
   
自2003年三峡大坝蓄水至今,三峡库区因地理、水文、河道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影响,争议不断。
   
2004年,三峡库区支流库湾累计发生“水华”(指淡水水体藻类大量繁殖)6起。在某些河段还出现了江水回流,污染物滞留在水库里。“水华”持续严重,在2007年,湖北、重庆政府负责人均表示,三峡工程蓄水后,支流水质恶化,部分出现“水华”现象,且发生范围、持续时间、发生频次明显增加,部分支流居民饮水源堪忧。
   
鱼类资源的自然增殖受到严重影响,长江里的四大家鱼——草鱼、青鱼、鳙鱼、白鲢8个产卵场已被淹没。2007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称,四大家鱼锐减97%。
   
2007年4月,中科院长江水利委发布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显示,长江水质呈整体恶化趋势,防洪减灾形势严峻。报告指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度明显增加,塌岸和局部滑移会危及部分居民点的安全。报告统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4719处,其中627处受水库蓄水影响,863处在移民迁建区。
   
同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研究三峡工程时即提出,首要的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所谓生态环境问题,包括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长江干支流的水污染、珍稀动植物的保护等。其中,地质灾害问题尤为引人关注。
   
自2003年6月135米蓄水以来,巴东县库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2008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