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蓝藻:斩不断、理还乱

旱劫刚过,太湖面临蓝藻之虞。太湖污染一直是苏南经济腾飞之痛,湖泊治污如何破局,也一直是中国命题。

责任编辑:朱红军 何海宁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张晴 史秋娟

旱劫刚过,太湖面临蓝藻之虞。太湖污染一直是苏南经济腾飞之痛,湖泊治污如何破局,也一直是中国命题。

 

暴雨骤歇,太湖露出了清秀面孔。水鸟低徊,青山如黛,水天相连处,几艘渔船若隐若现。

肆虐半年的旱魃刚祛除,一股恶臭却挥之不去。6月3日,太湖西北角的周铁镇小泾港,虽经大雨冲刷,小规模的蓝藻依然不时浮现。入夏以来,这里的蓝藻打捞点业已安排了14名工人,分成三班在此地日夜值守。“我们每天用水泵抽取蓝藻,从5月开始,马达声的轰鸣就没停过。”打捞点的工人们说。但污水奔流不息,排污口的蓝藻随捞随生。

烟波浩渺的太湖之上,蓝藻斩之难断。

 

 

宜兴市分水村的太湖畔,飘荡着绿萍。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蓝藻之虞

 

“包孕吴越”的太湖,顶着尴尬的蓝藻“名片”已然多年。而在今年长江中下游持续大旱后,对于太湖水质的担忧更牵动着大众。“从1月1日至今,流域降雨已属解放以来同期最少。”6月3日,太湖流域管理局教授级高工潘彩英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太湖水位大幅度下降,截至6月1日早上8点,太湖的水位降到2.77米,已“快接近历史同期最低”。

以波光粼粼形象著称的太湖,在这场干旱中经受了巨大考验。“随着气温升高、蓝藻聚集可能性正在增加。”“大家已经形成一致、统一的认识,太湖湖体藻形生长环境已经形成,一旦外部条件具备,蓝藻大面积出现并非不可能。”

连接太湖和长江的望虞河常熟水利枢纽早已打开。望虞河全长只有六十余米,是1950年代开始建设的“引江济太”工程调水河道。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邝立韵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