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为患,轻诺治水更为患

一些地方治理城市水患,仍陷在农业社会那种大灾之后才有大治的模式之中,而短期根治城市水患的期待或承诺,反而可能导致不切实际的方案,加重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不信任,不利于形成治水的合力。

责任编辑:朱红军 助理编辑 袁端端

现在,一些地方治理城市水患,仍陷在农业社会那种大灾之后才有大治的模式之中,而短期根治城市水患的期待或承诺,反而可能导致不切实际的方案,加重民众与政府之间的不信任,不利于形成治水的合力。

6月下旬的武汉,暴雨成灾,城市如海,船车相遇背后是沉重的城市弊病。 (CFP/图)

程晓陶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一周前的北京,暴雨成灾,积涝难排,导致交通瘫痪、地铁停运、航班延误,甚至人被吸入下水道的伤亡事故,这些都是典型的城市型水灾害的后果。

北京市防范城市水灾害的能力,就国内而言,已算是名列前茅了。2004年7月10日的一场暴雨袭击,曾给迎接奥运中的北京市敲响了警钟,北京市在加强防洪排涝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在暴雨监测、预报、预警等系统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也是全国最多的。有人乐观以为北京可以做到“万无一失”了。但是,.事实表明,治理城市水患,不是靠短期高投入就能彻底解决问题。

治水理念非调整不可

2010年,我曾先后对泰国、菲律宾与越南的部分城市防洪情况作了调查。目前亚太地区的城市正以每月一个新加坡的面积在迅速扩张,发展中国家几乎都面临着城市水患愈演愈烈的挑战。

2010年我国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745亿元,远远超出了特大水灾年份1998年的2550.9亿。尤为关键的是,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接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茜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