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军医“庄一刀”

手术不是刀械与器官的单纯对话,针线缝合的也不仅仅是伤口。医生在这里将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在多民族的边疆地区,这还是一种民族间感情和团结的融合剂。

责任编辑:姚忆江 实习生 夏倩

缝合的不仅是伤口

无影灯打开了。78岁维族老人热依娜熟睡般地躺在手术台上,麻药暂时解除了她的痛苦。一根穿刺器进入亮区,快速在病人腹壁打开2个0.5厘米的小孔,没有丝毫血液。接着,冷光源监视器准确导入腹腔。

手术室里安静极了,所有人都屏息看着一位“魔术师”的表演。他是庄仕华,自称“普通军医”的56岁少将。剥离胆囊是手术的关键,“肝胆相照”,胆囊壁比纸还薄,稍有不慎就会伤及肝脏,引发大出血。

庄仕华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他操作分离钳和解剖钳的动作娴熟如一位技艺高超的微雕大师。仅仅7分钟后,热依娜的胆囊从肝脏上完整剥离,创造了庄仕华101208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手术无一失败的医学奇迹。

统计数字对于庄仕华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每天他至少要完成近30例这样的手术。“作为医生,必须要有一颗善待苍生的心。”他在笔记中写道。

由于饮食习惯、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等原因,新疆是肝胆病的高发区。

这位“拼命三郎”诊治过的病人几乎覆盖了新疆境内47个民族,年纪最大的102岁,最小的只有1岁零9个月。除了胆囊切除手术,庄仕华还掌握了在腹腔镜下进行胆总管探查、胃修补、子宫肌瘤切除术等21种手术。

掌握这些技术的背后动力,来源于36年前一次无法医治病患带来的焦灼、愧疚。

1975年,新入伍的庄仕华被分配到新疆玛纳斯县新湖农场当上卫生员。一天夜晚,几名哈萨克牧民冒着风雪抬来一个已缩成一团的病人。医生刚好外出,庄仕华尴尬地说:“我只是卫生员,这个病我治不了。”牧民们摇着头,带着病人和绝望消失在风雪中。

他决心成为一名医生。1977年恢复高考,庄仕华考取了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毕业后放弃留校返回新疆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