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谍战”

“现在高校乃至高中互掐尖子生,这个局面很危险,完全突破了底线,已经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再这么下去,我们会有很大的危机。中国的大学会失去所有人的信任,人才可能会全部流走。”

责任编辑:傅剑锋 实习生 刘星

复旦、交大的招生互掐大戏,呈现的是当下中国高校变异的招生战:招生人员在尖子生所在地长期驻点,保证情报通畅,研究学生家长心理,宣讲和辟谣,侦察和反侦察,挖角和反挖角,已经使各地的高校招生越来越像一场谍战。无序的高校竞争背后是从高校到地方分数至上的政绩观。

“现在高校乃至高中互掐尖子生,这个局面很危险,完全突破了底线,已经背离了教育的本质。再这么下去,我们会有很大的危机。中国的大学会失去所有人的信任,人才可能会全部流走。”

复旦大学招生的面试现场。 (CFP/图)

2011年7月1日,复旦大学招生网在显要位置发表了一则《关于部分省市考生受骗修改志愿的严正声明》,披露“有人冒充复旦老师致电考生称此前与复旦所签协议取消”。

复旦招生组官方微博进一步指明,“上海某理工类院校咨询人员冒充复旦老师”,并称此举导致部分省市考生被骗,转报其它院校。

7月2日晚,上海交通大学招办网站迅即做出反应,称该校招生老师无人冒充其他院校老师。

在声明里,复旦称兄弟院校的行为“其性质之恶劣,行为之严重,道德之败坏,无异于诈骗”。而交大则宣称“对一切捏造事实、诋毁我校的行为,依法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以上两篇声明在7月4日下午均已撤下,上海市教育主管部门介入协调。

高校招生近年来日益激烈,各院校奇招迭出,而此次“明斗”所揭示的“暗战”一角,更令人深思。无序的高校竞争背后是分数至上的政绩观,高校自主招生和学生自主选择依然长路漫漫。

“少林”战“武当”

一位复旦大学招生办人士介绍,“骗考生改志愿”的事最早在山西发现。

复旦和交大一向被视为上海最好的两家高校,放在全国,除了北大清华牢牢地霸守高校排名前两位,第三把交椅之争即在复旦、交大、人大等数家高校之间展开。

不过此次事件发展的轨迹尚难准确描摹。

一位复旦大学招生办人士介绍,“骗考生改志愿”的事最早在山西发现,当时有一名报考复旦的考生,连续接到数个自称复旦招生老师的电话,打听该考生的估分成绩,还建议该考生将志愿改为“上海交大”。据该考生反馈,来电者为女性,但复旦山西招生组人员皆为该校哲学系男性教员。

此后,复旦方面又连续接到云南、广东等地考生长途电话,询问是否取消了之前签署的预录取协议。复旦大学招生办火速向全国28个招生组致电,要求立即通知所有已签预录取协议的考生不要上当。

所谓预录取协议,是在分数发布之后,复旦大学根据排名邀揽一批高分考生签署的协议。按照协议,一旦学生填报了复旦,复旦大学将保证录取。此协议并非复旦首创,且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已被名牌高校广泛采用,在火爆的招生竞争中这份协议聊胜于无。

云南是复旦招生办列出的“考生受骗改志愿”的一个省份。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务处主任李为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不能保证我校学生都没接到此类电话,但是我随机抽查了两个学生,没有发现情况”。在过去数年里,该校每年考入复旦大学的学生人数为省内最多。

但是类似传言还是在昆明其他几个重点高中传播开来。

昆明市一重点高中的老师王文(化名)向复旦大学招生办致电询问,得到的答复是,“云南学生接到的冒名电话,来自昆明市一个固定座机,但是回拨过去已显示‘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茜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