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淘金

昔日不毛之地的荒漠,已成为富豪们追逐的香饽饽。民企介入治沙,功效可谓三赢:企业可淘金,沙漠可变绿,农民可增收。沙产业已是治理荒漠化的方向。

责任编辑:何海宁 实习生 史秋娟 胡清

昔日不毛之地的荒漠,已成为富豪们追逐的香饽饽。民企介入治沙,功效可谓三赢:企业可淘金,沙漠可变绿,农民可增收。沙产业已是治理荒漠化的方向。

新淘金宝地

无人问津的荒漠,已成为新淘金宝地。

鄂尔多斯商人刘志峰,这位三十刚出头的内蒙古水域山饮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正准备从自己种下的“绿色银行”里取出钱来。在大漠里榨果汁,听起来是奇闻笑谈,却承载了他的全部狂想。

刘志峰的“算盘”是这样打的:每亩沙地可种植沙棘120到150株,年采沙棘果180斤左右,可加工成270瓶果汁。富含维生素的沙棘果被称为水果之王,这个卖点足以让他将每瓶330毫升的果汁卖到6元以上。在他的公司清单上,沙棘面积已逾70万亩,利润之可观仍自不待言。

这只是沙产业美好钱景的一个缩影。在鄂尔多斯,嗅到沙漠商机的新淘金者不唯刘志峰一家。

沙产业,在业内已不陌生的概念,是将荒漠视如肥沃耕地,利用其独特优势进行经济开发。1984年由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首倡这一理论,将其视作“第六次产业革命”,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已被视为二十一世纪的新兴产业。由此,治理荒漠化也饱含商机。

“不毛之地”成了香饽饽。南方周末记者在库布其沙漠腹地的穿沙公路两侧看到,一簇簇沙柳宛若绿孔雀开屏,在大漠狂风中摇摆不止。这种三年就需平茬一次的沙生植物,以往平茬下来的枝条除了做烧火做饭的柴火之外,鲜有他用。而今,却成了诸多企业争相种植、收购的沙漠明星。

有人用它来造纸,有人用它加工刨花板,有人用它来制作生物沼气。在鄂尔多斯杭锦旗锡尼镇,由源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生物质热电厂却准备用它来发电。这座预计年发电两亿度的电厂已然立起,将在这个月底正式调试。

根据国家发改委2010年颁布的《关于完善农林生物质发电价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邝立韵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