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匡与陈寅恪

现今看去,所谓“言而无信”“硬颈”,实质是陈氏以史家之识、之德,一语而概括了1956至1958年世局颠覆的深层之因!

责任编辑:刘小磊

王匡,广东东莞人,生于1917年。1938年,青年王匡进入延安,分别在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中央文委等单位学习与工作。1944年,王匡以随军记者的身份加入前线部队,转战大江南北。1952年后,王氏先后担任华南分局、广东省委、中南局的宣传部长等职,长年主管广东的意识形态。

王匡气质儒雅,一生口碑甚佳。身为南人,他具有岭南特有的人情味,这不仅使他在这个位置上能收放自如,而且还能让后人考察在激进思潮中“人性”、“党性”是如何的兼容与调和。在他身上体现的是,“人性”终具历史进步的永恒价值。

1958年春,毛泽东盛赞整风运动的伟大发明“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同样被引入到各级党政部门。4月27日,备受批评的王匡向省委机关作了一个检查报告,自查五年来宣传部抓中心工作的不足。其中有一段话谓:“在工作对象上也未紧紧抓住农、工群众,而是把重点放在50万(全省的知识分子队伍)。这50万当然需要抓,问题是目的性不明确,是为50万而50万,还是通过50万到3600万?中央是通过500万到6万万的,而我们当时不明确这点。这样就脱离了群众,而对50万也无法搞好。因为只有认识到通过50万到360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