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线”成“生病线”

地震后的每一个雨季,不计成本地抢修这条举世瞩目的“生命线”,使得政府部门还无暇顾及泥石流“治本”的通盘方案,只能逢灾之后加大投入,难以避免“事后诸葛亮”工程。

责任编辑:何海宁 实习生 史秋娟 胡清

国道213都汶段(都江堰至汶川),在“5·12”汶川地震时被称为连接阿坝州和外界的“生命线”,震后至今三年里,每逢雨季,防不胜防的泥石流灾害从公路两边的山沟里喷泄而出,致使“生命线”数度中断。

地震后的每一个雨季,不计成本地抢修这条举世瞩目的“生命线”,已成为各级政府的主要工作。这一政治任务带来的压力,使得政府部门还无暇顾及泥石流“治本”的通盘方案,只能逢灾之后加大投入,难以避免“事后诸葛亮”工程。

治理工程是个利益大蛋糕,全国的勘察设计单位都想分一杯羹。如此一来,如何避免人祸,成了更大的隐忧。

 

 

2011年7月6日,213国道仍在抢修。村民望着滔滔江水,无法回家。 (滨海之光/CFP/图)

名副其实的“生病线”

2011年7月26日,张通荣终于得了空,参加了汶川龙溪羌人谷的开寨仪式。他给寨子里的乡亲们唱了首歌,“终于可以稍微喘口气了”。最近二十多天里,这位40岁的汶川县县长被国道213都汶段公路压得喘不过气来。

国道213都汶段,原有的大部分路段在汶川地震时都被掩埋了,现在的公路已是灾后重建。

这条路对汶川和阿坝州的意义不言而喻——它是阿坝州与外界连通的重要交通要道,是整个阿坝州生产生活、灾后重建、九寨沟黄金旅游线的运输“主动脉”,平均每天有上万车辆通行,被称为“震中生命线”。它也成了各级政府关心震区的政治标签。

震后三年,这条“生命线”却年年遭毁、频频中断,“生命线”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生病线”。最近的一次是2011年7月21日凌晨,罗圈湾、超限站弯道、彻底关隧道与福堂坝隧道之间的连接桥,这三处路段均被泥石流掩埋。

张通荣坦言:“为了抢通这条生命线,我们可以说是不计成本。”今年的两次大规模泥石流,“保守估计,光汶川县的应急抢险的费用就超过了1.5亿元,而省交通厅、水利厅、国土厅等部门的应急花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邝立韵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