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赋格》,战后欧洲的“格尔尼卡”——策兰之死

他是经历纳粹集中营并侥幸活下来的少数犹太人之一。1942年,他被纳粹强征做苦力,他的父亲因不堪强迫的劳动和伤寒命断集中营,他挚爱的母亲则被纳粹枪杀。

责任编辑:马莉 实习生 李倩

他是经历纳粹集中营并侥幸活下来的少数犹太人之一。1942年,他被纳粹强征做苦力,他的父亲因不堪强迫的劳动和伤寒命断集中营,他挚爱的母亲则被纳粹枪杀。

1970年4月20日,也就是逾越节(犹太教的节日,持续8天)的一天,一位年近五十的男子飞身从巴黎塞纳河上的米拉波桥上跃入水中。5月1日,一位渔民在下游7英里处发现了他的尸体。

他这一跃,最终完成了他的《死亡赋格》。他就是诗人保罗·策兰。

这天出门之前,策兰在记事本上写下:“保罗走了”。书桌上是《荷尔德林传》,在翻开的那一页上面,他划下了一段话:“有时,天才会变得黑暗,沉入内心的苦井……”

策兰致力于探讨死亡的秘密,在他所有的诗篇中,给予世界巨大声响并留下回声的就是他的《死亡赋格》。但直到这一刻,他才真正完成他的诗篇。正如他在接受毕希纳文学奖致辞时引用的一句话:“死亡作为自我解放到来了。”至此,他的死亡、他的诗篇为人类孱弱的精神存在,树立了永恒的纪念碑。

米拉波桥头的一块铜铭上,刻着法国著名诗人阿波利奈尔的诗句,因为诗人有一首最凄婉的哀歌就叫《米波拉桥》。早在1962年,策兰在一首诗中引用了这些诗句。他还在一首名为《带着一本来自塔鲁莎的书》诗中,预言般地写道:从这座/桥墩,从这儿/纵身跃入/生命,他已学会/用伤口飞翔,——从/米拉波桥。策兰的一生,就是由一系列连续不断的宿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吴杰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