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高论(20110901)

2001年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往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家垄断教材编写的统编模式,改为统一课标之下,放开多家出版机构参与教材编写,即“一标多本”,被视为一大进步。

责任编辑:陈斌

No.1 教材应该怎样编

《新世纪》周刊,2011年8月29日,作者:张艳玲

(原文摘编)近期,教育部组织了一场为期两天的教材修编培训会。会上,教育部领导明确告诉与会的教材编写机构,课本修订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程渗透,并将其写入《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新课标。新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之所以强化,据说是因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不高,发达地区学生认同感不明确的比例最高,且城市学生比例高于农村学生。但是,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教材编写中,让出版社颇费心思。

一位语文教材出版社老师预计,新编教科书中将会有更多革命小故事、革命诗歌等,由于页数限制,这将会挤压外国文学、童话故事的内容。负责地理课本编写的张老师,初步考虑每个单元都有相应内容的渗透。他说,在自然地理中站在国家认识观念的角度考虑;讲世界地理时,可以强调对非洲的援助,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

出版社的谨慎小心,并没有让使用教材的一线老师、学生满意。一位一线语文老师认为这“有点祸害人”,因为很多孩子对革命题材的文章“兴趣不大”,主要是看“比较精彩的打斗情节”。学习王二小、刘胡兰这类英勇牺牲的故事,引导不好,会让孩子产生盲目牺牲的冲动。

河北滦平六中教师徐井华在教学中也发现,现实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