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之眼” 丈量天地——揭秘航天发射最高等级测量保障部队

测绘工作既是一项体力活,也是一项脑力活。很多时候,测绘队员像棋子一样遍撒神州大地的雪山、草地、江河、林海,“双脚走天涯”。

责任编辑:姚忆江 实习生 沈念祖

测绘工作既是一项体力活,也是一项脑力活。很多时候,测绘队员像棋子一样遍撒神州大地的雪山、草地、江河、林海,“双脚走天涯”。

对于精度要求极高的航天工程而言,再复杂的技术都指向同一个简单的目标——“只有测得准,才能打得准。”

边境线上,国界测量不容毫厘之差,否则将是国土之失。

“点火!”

燃料以每秒5吨的速度迅速燃烧,几百吨的火箭以十倍于子弹的速度直插云霄,不过几分钟的时间就消失在云际。

为了能让它准确入轨,测量保障工作在几个月乃至几年前就已开始。而人们对飞天背后忙碌的测量保障者,几乎一无所知。

“有了我们这双眼睛,‘神舟六号’们才能找到发射点,才能知道向哪儿发射,才能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总参第一测绘大队总工程师朱汉泉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要擦亮这双眼睛,不“近视”、不“散光”,将飞天之路看得清清楚楚,并非易事。其测绘工作既是一项体力活,需要大量野外作业,闯荡“生命禁区”的经历并不鲜见;它也是一项脑力活,需要大量高新技术的研发,数字化和智能化已是这个年代里做测绘的基本要求。

从1995年起,总参第一测绘大队这支保障航天发射的最高等级测量部队,先后成功为“神舟”、“嫦娥”、“北斗”保驾护航,他们下一个保障目标,是蓄势待发的“天宫一号”。

为了保证“天宫一号”按预定路线飞行,飞行器需要在技术厂房进行上天之前的测试,这一测试离不开测绘大队提供的数据。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航天发射的“眼睛”看到的是一组组数据,这些数据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状坐标体系。搭建这张网非常繁复,尤其是在载人航天工程的起步阶段。为了实现“神舟一号”发射时首次全面运用航天大地控制网,上世纪90年代,总参第一测绘大队成立的9人课题组,历时9年才最终完成航天大地控制网的测绘。

所需时间如此之长,归因于全球各地的测控站基准并不统一。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来的基地大地控制网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精度已经不能满足载人航天的要求。而远离我国的境外测控站非常分散,且基准不尽相同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