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之后我们终于明白我们可以说不”——“节令片”《辛亥革命》的愿景

导演张黎希望年轻人都能去看《辛亥革命》,去看孙中山的“无私”和青年的甘愿赴死:“今天的人在网上抱怨,但你自己在现实中做了什么?”

责任编辑:袁蕾 助理编辑 朱晓佳 实习生 杨海泉

电影《辛亥革命》以“鉴湖女侠”秋瑾慷慨赴死开篇。行刑前官差掏出秋瑾与一对儿女的合影给她看,最后一次劝诱她替自己的孩子想想,把革命党同谋供出来,给自己留条活路。身披枷锁的秋瑾一脸坚毅,说:“我的死是为天下所有孩子。”

这句台词耗时仅约两秒,但已经足够让细心的观众辨别出画面上演员宁静的口型,与自己听到的、字幕打出来的这句话完全不一样。

拍电影时她说的原本是什么?导演张黎想了想,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拍的时候是有台本的。几经修改吧,很多原来的词我都忘了。”

编剧王兴东、陈宝光把原剧本改写成同名小说出版了。书里是这么写的:秋瑾打断了官差的诱供,说等孩子长大成人,必能感受到这份母爱;她质问官差,你可知这母爱为何物?尔后正色自答:“民主!我的孩子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不再是皇帝一人的天下!”

电视剧《走向共和》的美誉在前,张黎被认为是电影《辛亥革命》导演的不二人选。不过张黎首先厘清二者的不同:“《走向共和》算是一个观点戏。对从1840年到辛亥革命整个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巨变’,根据十年前历史研究的新材料,想阐述一个跟以往不太一样的观点。《辛亥革命》这个题材本身不在观点上做更多文章,只维持我们正史的角度。”

正史角度意味着电影中辛亥革命的历史结论不容动摇——就是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制度。另一个“规定动作”则是描述孙中山的人格魅力、黄兴的人格魅力。然后是,“哪怕观众看得不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