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史修撰四十年的秘辛

在政治气候冷暖不定的年代,民国史研究者们如履薄冰。张宪文当时一手研究民国史,一手研究党史。“毛泽东说‘文化大革命’隔七八年要来一次,万一来了怎么办?党史不能放,不然没饭吃。”

责任编辑:李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在政治气候冷暖不定的年代,民国史研究者们如履薄冰。张宪文当时一手研究民国史,一手研究党史。“毛泽东说‘文化大革命’隔七八年要来一次,万一来了怎么办?党史不能放,不然没饭吃。”

一位领导就曾质疑:“国民党是正面战场,难道我们共产党是反面战场?”

中国社科院几代研究者主编的36册《中华民国史》,于辛亥革命百年前夕出版,南方周末记者走访多位修史学者,还原民国史修撰四十年的秘辛

在中国昆明的大坝机场,一名中国卫兵站立在一辆破旧的坦克残骸上警戒放哨。 (选自《国家记忆》/图)

民国史的新说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韩信夫,今年终于如愿以偿,对30年前的“民国大事记”的写作,作一次完整的修订。

“民国大事记”,是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在上世纪70年代启动的民国史写作计划的一部分。这一包括“民国史、大事记和民国人物传”的庞大研究项目,历经“文革”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今年完成全部编撰工作,全套36册于辛亥革命百年前夕出版。

在最新修订出版的“民国大事记”中,韩信夫在“遵义会议”的条目中,加上了“推举张闻天为总书记”的话。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党史的表述中,历来没有这一条。

“大事记”里的1949年9月26日新增一条史实:周恩来就未来的国号是否简称中华民国,征求六位辛亥老人的意见,只有黄炎培一人坚持应该使用此简称。韩信夫说:“就是提供一个事实,让大家去判断。”

韩信夫和同事们还对一些说法进行了调整,例如把“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改成“四一二事件”,把重庆谈判双方定位为“中共代表周恩来,国民政府代表张治中”。

近史所副研究员黄道炫主写了国共两党上世纪30年代的围剿和反围剿斗争。他感觉,过去的历史书只强调这过程中中共的壮大,他的写作更侧重于“每一次共产党的壮大,都是以国民党的内乱为背景,因为弱者永远是在强者衰落时寻找生存空间”。

近史所副所长、研究员汪朝光撰写的抗战部分也有变化。“蒋介石对待抗战的态度是比较坚决的,通过说服劝解来打通各方面的关系,发动抗战,抵抗日本的侵略。我们这一卷就写到了这样的看法,倒退十年五年,就不会有这样的认识。”

汪朝光说,1980年以前写绥远抗战,一定会写这是傅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