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探索】脑死亡,对生命的重新认识

如果有一天,你的大脑已经死去,但只要使用那些昂贵的医疗仪器,就能维持你还生存着的假象,你愿不愿意浑身都插满管子、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地“活着”?

如果有一天,你的大脑已经死去,但只要使用那些昂贵的医疗仪器,就能维持你还生存着的假象,你愿不愿意浑身都插满管子、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地“活着”?

(果壳网/图)

1959年脑死亡首次被描述后,就一直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不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社会公众中,都备受争议。到底什么才是脑死亡?人们为什么对它争论不休?

脑死亡的定义争论

每当人们提及死亡,想到的总是“呼吸心跳停止”这样的传统标准,然而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呼吸机的发明,使得患者在全脑功能丧失、自主呼吸停止以后,仍然能够依靠机械通气维持一段时间的呼吸和心跳,这就在临床出现了“活的躯体,死的大脑”。如此,“脑死亡”的概念便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最初“脑死亡”被描述为一种超越昏迷的状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断修正,世界各国对其定义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全脑死亡”、“脑干死亡”和“高级脑死亡”3个概念上。

“全脑死亡”(Whole Brain Death)是指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在内的全脑机能完全不可逆的丧失。要判定全脑死亡需要同时具备3个基本的条件:深度昏迷、无自主呼吸及脑干反射全部消失[1]。(脑干反射包括瞳孔对光反射,如光刺激可以引起瞳孔缩小,以及眼心反射,即压迫眼球可以引起心率减慢,等等。)目前支持脑死亡的国家普遍采用这一标准。

(果壳网/图)

图注:简单版脑组织结构示意图。

相对于全脑死亡,“脑干死亡”(Brain Stem Death)即指脑干机能的不可逆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茜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