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把脉】“八毛门”事件,医院如何作为

我把反思的目标锁定医院,并非对患者偏心,而是源于医患之间医疗信息不对称的伤害,已经反过来威胁着医院的生存,迫使医院思考:“我们的专业、我们的付出,应该如何更好地让患者理解?”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赵若达

“八毛门”事件,出现了皆大欢喜的结局:患儿在武汉手术后康复出院,患儿父亲发出了感谢信和致歉信,至此,因“八毛钱治十万元病”而备受质疑的深圳儿童医院得以平冤昭雪。

舆论普遍认为是“以药养医”等现行医疗体制重创了人们对医生的信任。但医疗体制的根本改变是猴年马月的事情,我所思考的是在等待医疗体制的治本之前,我们还可以有什么作为?

我坚持认为,大量过激的医患冲突,其实是可以避免的,至少可以把损害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还是以“八毛门”为例,深圳的主治医师当时如果多说这样几句话:“你的宝宝,我们高度怀疑是先天性巨结肠,有两个方案,一个是用很便宜的石蜡油,就可以缓解症状,但这种病根本的解决方案还是要手术。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