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民隐,达民情,民隐如何上达?

现在流行“穿越”,让我们回到2010年8月。

首先,请您看看下面这封来信:

编辑你好!

昨天学院搞了个精英学长见面会,其中一名学长国家级地市级公务员的笔试都考过,且都是第一二名,堪称公务员考试精英。当他介绍考试经验时,脱口第一句话:想考公务员的同学,现在开始就不要看《南方周末》了,那个那个太进步了。

山东大学王蕾2010年8月

看到来信,一下子有些晕。

这位同志称:想考公务员的同学,现在开始就不要看《南方周末》了,那个那个太进步了。而明明就有多位做公务员培训的老师建议,想考公务员的同学,多看看南方周末呀,这对你做申论有帮助呀。

真的吗?也许吧!这两天又收到一位高中生家长的来信,妈妈说,看南方周末有助于提高孩子高考作文成绩,这是众所周知的……看得我一愣一愣。

在这里,暂不讨论南方周末的“疗效”问题(那样读报,或许也是一种读法,不过似乎有点功利,做什么都要追求有用)。

我们先来讨论“公务员”问题。前段时间,我们发公务员的文章稍多,于是有石家庄读者张华先生来信:

某期来信,读者身份署着局长 台长 书记的有多封,当然另外一封残障人士 一封自由职业者 两封职员 两封学生,看上去倒是很有代表性。
清末的郑观应认为报纸的作用之一是“通民隐,达民情”,梁启超也提出报纸可以“去塞求通”使“民隐得以上达”。这些你们可曾想过?

 

张华先生的来信很恳切,很在理。不过,小编在此稍作说明,未必准确,欢迎指教。

南方周末读者分布很广,给我们来信来稿的,学校师生、科研人员、企业员工、媒体人、自由职业者等等都很多,但公务员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大的群体(如果不是最大,就是最大之一)。我们还没有精细统计过:到底是哪个部门读南方周末多一点,比如政法委、纪委、政府办、人大、政协的先后排序。

不过,作为编辑,我们每天都会跟各界读友交流。

有市委常委说,他和他们市长,几乎每期讨论南方周末。

有作者在电话里说,文章发出后,收到某部长还有某大型国企老板的电话短信。

有领导说,不见你们发区委书记、市长等等的稿件。有啊,可这段时间换届,大家有顾虑啊……

局长 台长 书记们在台上要不要讲“官话”?要的。

那么,真实的想法说给谁听?私下跟好朋友了,总不能一天到晚说那些吧。憋闷得慌!

从这个意义上,局长 台长 书记们,也称得上“沉默的大多数”吧?

有公务员说,作为公共媒体理应让被消音者发音。被消音的,除了底层声音,也包括我们体制内一些清明理性的声音。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思考,也应该被听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读懂中国,恐怕得有多侧面全方位的视角吧?

好像大家说得都有理呀。小编且“展缓判断”。不过,感谢张华读友的提醒:报纸要“通民隐,达民情”,使“民隐得以上达”。那么,进一步地,民情如何有效上达呢?望读者诸君有以教我。谢谢!

 

网络编辑:休休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