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反常识经济学(20)

亚洲国家自1960年以来先后得到了6000亿美元的国外援助,但是大多数亚洲国家比过去更穷了。捐助国以援助为筹码提对自己有利的要求。受援国依赖援助来解决问题,却忽略背后的政策缺陷。两者都扭曲了援助的初衷。

财政援助是一柄双刃剑

美国常常因为在“海外援助计划”中作出的贡献太小而受到指责,这个计划就是给贫穷国家提供财政援助。尽管从“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美国官方援助计划的金额在逐渐加大,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22%,在全世界22个最富有的国家中排最后一名(挪威第一,比例为0.93%)。美国基金会、企业、非政府机构、大学和宗教组织提供的私人援助额度基本上和政府经费持平,而其他国家都忽略了私人机构的援助,因为相比于美国,这个贡献实在太小了。美国的公共和私人援助加起来比其他许多国家的都多很多。

但是从道德角度考虑,这些数字都没有意义。首先,在给予与接受的数额之间就存在着差异。大多数美国实施的援助都要求拿钱购买美国的货物和服务,而这些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假设美国提供100万美元的援助用来购买美国的产品,而在其他地区只需要花费75万美元就可以买到。那这样算起来,净转移额度不是100万美元,而是75万美元。

行政费用常常被忽略掉,或者在政府基金项目中这种浪费早已司空见惯了。现今,美国外援最大的受援国是伊拉克,而且大多数资金似乎都已被挥霍光了。

然而,站在道德平衡的角度,这些数据都忽视了美国通过给其他国家提供援助而获得的好处。美国在国防安全上花费的比例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以上,而全世界的平均比例为2%,挪威只有1.9%。但美国这样做并不是出于善心,而是为了保护国防安全。

我一个过时的观点就是,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机构,提供的慈善救济都可能减缓受援国的贫困、医疗和其他方面的苦难。反贫困政策都是基于国内的而非国际的,这种主张我们都熟悉。我们一般都很高兴用生活福利来代替工作福利,因为生活福利将产生一种依赖性,如果受援国的收入水平达到每年2万美元,那么这种福利就会消失。所以说,如果受援国受到的福利是以现金方式支付的,价值2000美元,它的收入水平增加到23000美元后,其净获利为1000美元,这就说明边际所得的税率为0.67%,这就会影响到国民工作的积极性。

我相信在国际范围内也会发生类似的事情。接受援助的国家,都不会努力去解决阻碍其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常常不会因此而获得利益,因为这些对于工作、企业、储蓄等都不会起到多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政府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