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国有”与“民营”的激斗

清廷于1909年末和1910年初又先后准许粤汉、川汉铁路民办,然而仅仅一年,清政府又于1911年5月悍然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几年之内,于国计民生大有干系的铁路政策竟如此反反复复,清政府真是“自寻短见”。

■晚清变局丛谈

对“戴红帽子”的官督商办企业,清政府内部一直就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国有企业,官家自可任意处置。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私人资本强大反会使国家富强,朝廷统治基础更加巩固。两种政治力量斗来斗去,一时这派占优势一时那派占上风。甲午战后虽同意发展私营企业,但对“官督商办”企业的“性质”仍无定论。清政府在重大经济政策上的大幅度摇摆,最终成为清王朝垮台的导火线。



1890年成立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是中国机器织布的开端。在盛宣怀主持下,经过逐步改制,此厂终于从产权不明的“官督商办”变成了产权明晰的盛氏“私产”。对他的这种改制是“合法”还是“非法”,是否“化公为私”或“侵吞国有资产”,一直争议不断。而吊诡的是这两种观点确实各有道理,正说明在社会转型期造成了“制度灰色地带”,很难以简单的非黑即白来作判断。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一直禁止私人创办新式企业,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巨大震动,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像日本那样发展民族私营企业才是强国的根本;同时由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华设厂投资,于是不便继续禁民间设厂;再加上此时清政府财政极为困难,无力“官办”新式企业,在危机面前,清政府不能不公开改变以前禁止民间办新式企业的政策,颁布了“饬令招商,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的电旨。而1895年8月,光绪皇帝颁布诏书,敕令官办企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更开启了清末官办企业私有化之端绪。这些使中国民族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