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从头开始:剃头匠与男人世界剃头匠:追忆似水年华

理发,自古以来便是一件颇具仪式感的小事儿。不过,这小事儿做好了,飞黄腾达;做疵了,可就山穷水尽。

理发,自古以来便是一件颇具仪式感的小事儿。
不过,这小事儿做好了,飞黄腾达;
做疵了,可就山穷水尽。
理发得讲究时辰,根据汉典老黄历,
理发与出行、入宅、作灶、行丧、乘船、
嫁娶、安葬等日常琐事类似,
是件须阴阳协调、听天由命、风水至上的活儿。
今时今日,理发,却渐渐变为一种快速消费形式,
像吃个饭取个钱做个爱那么简单仓促。
我们撇开上纲上线,去了解剃头匠与男权社会的趣事儿。

理发一事,还真有历史可查。中国传说伏羲时就已开始椎髻,不再散发。旧时做官须面试,对仪表形象极其注重,发式很重要。理发得讲究时辰,根据老黄历,理发与开市、交易、挂匾、开光、出行、入宅、移徙、安床、上梁、作灶、行丧、乘船、嫁娶、安葬等日常琐事类似,是一件须阴阳协调听天由命风水至上的活儿。

由于传统道德的约束,使得人们对头发的梳理极为重视。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对头发的描写。不过,那时候,人们更多是忧愁了才会惊觉白发苍苍,发怒了才会感觉恼羞冲冠,立誓了才会注重百年结发,绝望了才会捋清红尘恼丝……

直到现代社会,理发才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一件自由事儿,“剃头泡脚,胜过吃药”—“下火”。随着社会需求的急速膨胀,理发行业也开始电气化改革,理发一词更被“美发”替代,实用性已远次于装饰性。不过,作为成功人士,固定经典的头式,依然是自我形象的唯一标准,随着经济基础的越加雄厚,许多人开始雇用私人理发师或家族理发店作为身份象征,甚至越来越多的理容护肤产品也应运而生。

(Getty IC 丘鳗鱼 谢墨 本刊资料库/图)



现在的理发师可以不是科班出身,可以不必终身为仆,可以不学基本功而照着电视学,可以开高得离谱的价格专为明星富豪做头,也可以随时转变身份——学人家香港巨富杨家诚从一个“飞发仔”出道,最终成亿万富豪甚至买下英超俱乐部。

跟随靖奎老人一辈子的传统剃头刮须用具,老人说,这套玩意儿,和装着他们的破包,扔在景山后街的小马路上,人都懒得捡来看。老人坚持自己刮须,也用这套家伙。


靖奎
剃头界活化石

靖奎老人磨剃刀 (Getty IC 丘鳗鱼 谢墨 本刊资料库/图)


“像靖大爷刮脸就舒服多了,提神、去火,年轻人享受不了这个,这叫传统文化,像靖大爷这样的手艺人,少多了,见不着了。”

像杨家诚这样的暴富神话, 当然只是神话。我们在唏嘘不已的同时,对剃头匠本身的传奇故事更感兴趣。98岁的北京剃头匠靖奎先生,可谓在世的年龄最长的剃头师傅。不仅因为他剃了一辈子头,更传奇的是,他现在依然不拒绝登门找他理发的客人。

“人家大老远来,赶人家回去?不合适。再难受我也给他做。”说一句话要喘三喘的靖奎先生,每天坚持抽中南海。这还不算是最夸张的。在12平米的小屋里,这位身穿白汗衫、一头银发的长者,与我们喃喃忆起五年前,“最多的时候能有两百多户客人,一天我得做二三十个人。”

他们从各地热情地慕名而来,是因为,就在那一年,以他为原形的电影《剃头匠》登上银幕,当时他93岁,以非职业演员身份创下世界高龄电影演员之最。随后影 片放映后好评如潮,被印度果阿国际电影节评委称为“没有故事的故事片”,就连导演哈斯朝鲁也在片后分享会中表示“我就是最幸运的导演,能把摄像机架在了他 的身边”。此片先后获得了第37届印度果阿国际电影节荣获最高奖─“金孔雀奖”、第5届印度浦那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上海电影节新闻传媒激奖等国内外 大奖。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哈斯朝鲁以纪录和讲述的形式描述了一位叫“敬大爷”北京剃头匠和他的老雇主们的晚年生活,以一群中国老人面对人生和死亡的故事,反映了 当今中国的变化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其中一个片段为老北京“爆肚张”的儿子“小爆肚”,一边被敬大爷剃着胡子,一边自言自语说:“像敬大爷刮脸就舒服 多了,提神、去火,年轻人享受不了这个,这叫传统文化,像敬大爷这样的手艺人,少多了,见不着了。”说罢胡子剃好了,捂上一温热的毛巾,再一掀开,一脸神 清气爽。

这部电影与现实当中的靖大爷有近乎90%的相似。之所以获得如此口碑,有赖于靖大爷早年的修养及八十多年对理发的体会。

陪伴老人的工具也历尽沧桑 (Getty IC 丘鳗鱼 谢墨 本刊资料库/图)


出生于民国二年,十二岁就读私塾,能滚瓜烂熟地背诵四书、五经,还能写一手好的蝇头小楷,在当时也算个有文化的。到了十五岁,趁姨夫在一家理发店做工借 宿,被掌柜识用,开始了八十多年的剃头生涯。“我们这行人不好,经常拍马屁。我不行,我瞅着他们就生气。”八十多年来,靖大爷在行业里没有朋友,手艺也不 依赖别人教,常靠自己琢磨。“这理发难,根据脸谱的和根据脑型的,都不一样,就连跟说话的嘴也有关系。”凭此悟性,在常年给人剃头之间,靖大爷结交了很多 朋友,有做官的、有唱戏的,如傅作义、马占山、尚小云、谭富英等。

而在达官贵人面前,靖大爷却一视同仁。“我对谁都一样,不高看人,也不低看人,当官儿的我也不拍马屁,有钱的我也不献媚”,就连在别人眼里看来应该抢着为 邓小平理发的活儿(住一条巷子),他都把机会拱手给了弟弟。在名利面前,他总是这么不冷不热。要说以前做散活,一时间要做几百家他也不说价,“你随便给, 给1块我也不嫌少,给10块我也不嫌多,可人家都不少给我。”时至今日,还有意大利的客人开车接他上家里,时而做活,时而聊天,靖大爷给他们按摩、剃头, 末了别人给他300块钱,边给边说这老头儿不容易。

“原先有四百多家要串户的雇主,现在就剩二百多家了。这回去,说不定下回人就没了。”其实靖大爷也看得出来。“人到快完的时候,面格改了,说话也改了,有 脾气的人,快走的时候没脾气了;没脾气的人,快走的时候发脾气了。这就快了。有时候我会提醒他的子女,‘下礼拜注意啊,别离开人’,然后第三天这就走人 了。”

当人们请教他长寿的秘诀时,他则会云淡风轻地说:“人老了,就有三样:怕死,贪生,睡不着觉。我和他们不一样,我也不贪钱,我也不怕死,我扔脑袋就着。你 说人这一生挣什么?其实就是挣个多活几年,没别的意思。”作为一个剃头匠,他有一个愿望,即:希望每个人都能干干净净地来到人世,并能干干净净地离去。这 让人想起了日本影片《入殓师》。



张永丰
用剪刀改变中国人

托尼 (Getty IC 丘鳗鱼 谢墨 本刊资料库/图)


二十年前,几个客人每次来北京就三件事:去国贸或王府井买名牌、吃烤鸭、来找他剪头发。那时很多人带着儿女来剪,如今一家三代人都来找他。


即便是中国大陆首位去伦敦沙宣教育学院进修的发型师,热心网友对张永丰(Tony)的印象点评却仍是“不拽,特别绅士的一个人”。1990年北京召开亚运会,一位美籍华人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中美合资的发廊─苏珊美容院。美容院的装修设计及产品、电器都由美国运来,招发型师的标准也近乎苛刻,不仅得够技术、够形象、还得会点儿英文,为安全着想,员工最好是北京户口─Tony即是老板心目中合格的一员。当时这家店不收人民币,只收兑换券,洗、剪、吹大概要上百兑换券,有人做头发得花一千多兑换券。蔡国庆、景岗山、杭天琪、李玲玉、胡兵及一些名模日渐成为了他的熟客。

上世纪90年代,大众的审美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印象很深的是叫《茜嫂的盒饭店》的日本连续剧,中国年轻人当时都愿意效仿剧里日本的不良少年的发型。”当年老板带来的国外教学录像带开启了他对国际时尚的认知。

1993年,Tony来到一家集美容美发、婚纱摄影为一体的台湾综合连锁店─丽的,全球有四五十家分店,这是在中国内地开的第一家。Tony凭其专业的技术和眼界,深受顾客喜欢。那年他22岁,公司看他的业绩每月都是第一名,于是派他作为北京店代表,去英国伦敦沙宣学院进修。这是他第一次坐飞机,也是第一次出国。“出关的时候,武警问我,‘你出国干吗去’,我说学剪头发,‘什么?剪头发?去伦敦学?’都觉得挺奇怪的。”

武警不知道,Tony去读的其实是全世界发型业的“哈佛”。在那里,他学到了源于五六十年代、流行于六七十年代的新剪发体系,它把一些几何元素,配合建筑设计,融合到立体剪裁当中,剪出来的效果是既有美感又有几何立体感,更加切合到每个人的脸型和头型。从伦敦回来后,带着他的修成及老顾客,来到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其间接了几十种MTV拍摄的造型,做过汪峰、金海心、零点乐队、张楚、许巍等明星造型,并担任了凤凰卫视国内活动首席形象设计工作。香港即将回归之时,香港临时政府的政要来京与国务院探讨回归前后的诸多问题,“他们来北京开会,住在港澳中心,出席一些外事活动之前,都想把自己的发型、仪表打理一下,所以酒店会提前通知我们为他们做头发,其中还包含按摩、修甲这些服务。‘回归’仪式坐主席台的嘉宾,80%我们都给服务过。”

1999年沙宣正在计划进入中国,Tony参与了它在中国第一场国际发型秀。当时他作为大陆唯一一位发型师,受宝洁公司的公关部主任邀请共进一餐,为沙宣提供了在中国开专业学校可能性的建议,于是沙宣选择了在上海成立中国第一家沙宣教育学院。2002年,自从沙宣于上海开始正式挂牌营业之后,掀起了发型师培训市场的气候。第一期时,他也跑去那里学习,于是有了开发型师教育培训机构的念头。“我希望用自己的渠道和经验,能更多的把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发型师,帮助他们在技术和综合方面有提升。”于是他创立了威派教育学院。他正如当年进入中国的第一所沙宣教育学院一样,正在企图通过改进中国发型师的技巧和审美,从而用剪刀改变中国人的风貌。

张永丰(Tony)先生的一套美发设备,包括黄色的日本高级订制剪刀包以及日本松琦牌钛合金剪刀,价值近六万元人民币。(Getty IC 丘鳗鱼 谢墨 本刊资料库/图)





温贵兴
理发仪式50年不变

Baby's First Cut_high res (Getty IC 丘鳗鱼 谢墨 本刊资料库/图)


“现在的人,不懂得躺在理发椅上有人帮自己热敷刮须按摩,然后椅子一转洗头,再转回来坐直剪发这事儿有多棒,他们都不识叹。”

今时今日,传统理发师行业濒临消失,只剩发型师,这都拜电发刨所赐,“我自己家里都是用电须刨。”温师傅笑笑。Stephan Wan(温贵兴)师傅是香港硕果仅存,会剪发、做头兼刮须的老师傅。温师傅近八十岁,入行五十多年。他任职的文华东方酒店理发室(Mandarin’Barber),乃香港本地唯一一家在酒店内,有剃发修须服务的高级理发。而他在这里,也差不多工作了四十年。当年,美国小布什总统的奶奶来到香港,点名要温师傅打理发型,旧时的港督David Wilson爵士还宣称:“如果一生只选择一家理发室,我定毫不犹豫地选择文华东方酒店的理发室。”

这是一家现时光明正大地表明专为男士服务的理发室。理发室的老师傅,大多是在这里工作几十年以上的师傅,手艺不消说,更重要的是,他们对于这份工作的自重好学。他们对客人少话,但暗底下是做了不少功课,温师傅手头上有个小簿子,细心记下客人喜好、抵达时间,当客人再来时,已不需多言,因他早铭记于心中。“他们不刻意讨好客人,但以现时罕见的细心、稳沉、一流的服务来让客人感到舒服。而客人有九十多岁的,多年光顾,也有初剪头发的小孩,剪下的头发,理发室会将一束小头发镂在框里,送给谁留念。”经理Genesis Day Lagasca女士介绍。

“现在的人,不懂得躺在理发椅上有人帮自己热敷刮须按摩,然后椅子一转洗头,再转回来坐直剪发这事儿有多棒,他们都不识叹。”温师傅说。这里有剃须服务,也有修须服务,本地人以剃须居多,而欧美及中东人士则会更多选择修须服务。剃须的过程,共需六条洁白的毛布。热毛巾敷面,让毛孔张开,问准客人的皮肤敏感度后,再涂上适合的护肤油,也让师傅得知胡须的软硬度,然后,用进口名贵的獾毛扫在客人面上抹上剃须膏,老师傅的剃刀在下巴旋转,温柔,轻重恰当,应胡须的软硬生长方向而有耐性地刮。整个剃须过程结束了,再敷上冷毛巾,收缩毛孔,最后,抹上香熏油,保护皮肤。

这家理发室不但岁月悠久,而且很沉静地保留着情调,一点不喧哗。护理产品也有考究,头发护理是专为男士而设的最好品牌美国的Crew,而剃须膏则来自于英国1875年便创始的品牌Geo.F.Trumper’s,尊贵、特别、独有。理发椅子设计沿用旧时美国及日本进口货品,完全依人身体而设计。光顾的客人多为有社会地位之人,有曾经的港督,也有国际名人,离开多年,再回来,依然指定温师傅。这些客人看过世事浮云,不爱浮夸,沉默地享受理发服务,静静地离开。然而,又没有冷冰感,门口的深色沙发、杂志,以及花朵、蔬果,种种细节,都构成一种安静而温暖的气氛。听说还有在附近上班的大公司高层中午时分专门到此休息看报。

温贵兴(Stephan)先生已经在香港文华东方酒店理发室服务近50年,他对不同年龄的客户都有绝佳的服务,甚至是对刚出世的孩童。此地有华语地区极少有的剃须修须服务,所以相关护理产品也是五花八门,不过均颇为考究。各国人士都可以找到自己熟悉和中意的产品。

 

网络编辑: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