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资讯】重返巴洛克

若是把文艺复兴时期比作蒙着面纱的沙哈拉维女子,洛可可就是西方穿着塑身衣的妖娆女郎,夹杂在其中的则是风韵少妇式的巴洛克,庄重又华丽,绚丽又缠绕。

若是把文艺复兴时期比作蒙着面纱的沙哈拉维女子,洛可可就是西方穿着塑身衣的妖娆女郎,夹杂在其中的则是风韵少妇式的巴洛克,庄重又华丽,绚丽又缠绕。

巴 洛克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原指不规则的、形状不圆的珍珠,从建筑领域逐渐用于音乐、绘画和服饰等各个艺术领域。 17-18世纪是巴洛克的伟大时代。所谓伟大,是因为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17-18世纪的意大利艺术有着以不同派系为代表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他们与文 艺复兴时期辉煌的古典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启后”,则是巴洛克艺术虽然更多指向17世纪,但无可否认18世纪发端于法国、而后风靡全欧的洛可可艺术 对巴洛克艺术也有着显而易见的风格传承。

此次展览的画作中,充满了巴洛克豪华、绚丽的特色。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打破了理性的宁静和谐,具 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例如由贝尔纳多·卡瓦利诺所绘的《歌手》,以红色为基调,圆润丰满的女歌手杏口微张,抬头垂目,若有若无的眼光看着前方,一手拿着 发辫,好似正在轻轻吟唱。这不像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透露出那股令人无法侵犯的庄重、典雅,而是一种人间的气质在画作中弥漫开来。作品中的人物更充 满生命力,富有肉态,因为光影的增强,所以更显逼真。

巴洛克的时代渐渐脱离了文艺复兴时期“神”的主题,而开始描述人间的场景。当然,神话和宗教的主题依旧是巴洛克构建的一大要素,毕竟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仍然占有主导的地位。在此次的展览里,希腊神话中的诸神们与《圣经》故事仍旧是画家们笔下的经典之作。

此次展览是国内首次对巴洛克绘画艺术的集中展示,全部展品均来自那不勒斯的卡波迪蒙蒂博物馆。此次的巴洛克展势必要带我们回到那最为尊贵的时刻,展现给我们最奢华的享受。如同巴洛克音乐大师—巴赫的音乐一般,用生命的激流将我们浸润在那片华丽而绚烂的金色光影之中。

詹瑞文最新舞台剧《女人之虎》

香港戏王之王、舞台剧之父詹瑞文,8月份在香港推出最新舞台剧《女人之虎》。多年前,他凭一出《男人之虎》,演满150场,打破了香港栋笃笑舞台剧 纪录。这次他摇身一变,以女人作题材,用詹Sir的话说,“当今女性地位提高,在两性关系中越来越有主见。我觉得这个题材很有趣,而在社会现实中,也有很 多这样的题材可以运用到舞台表演上。于是我把这部剧做出来,希望和观众一起分享我对女性的这种思考。”

2011年度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获奖艺术家作品巡展

马爹利再度甄选出五位“非凡艺术人物”,他们分别是:秉承观念主义的雕塑家隋建国;重绘历史记忆的油画家李松松;捕捉历史变迁的摄影家海波,以及艺 术、时尚与肖像摄影家组合伊内兹·冯·兰姆斯韦德和维努德·玛达丁。巡展首站已于6 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展出。上海美术馆为巡展的第二站(7月16日-7月26日),8月还将南下广东美术馆进行巡回展出。

感知增生中法媒体艺术交流展

展览将来自中国与法国不同文化的洞悉呈现给观者:中法艺术家的不同观点通过一系列的装置作品进行对话,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来探讨在数字革命中人 类和环境的关系。创作涵盖近30位具有代表性中法艺术家的28件作品,分为上海和深圳两站。上海站于6月28日至7月31日在华侨城苏河湾艺术馆举行,深 圳站于8月12日至9月11日在华·美术馆举行。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