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改革,中国经济的天就晴了

一旦出口受困,内需尚不足以顶上,中国经济的推手不得不再次落在了政府头上。然而,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然弊病丛生,危机四伏。重启改革的操刀者不得不是既有利益的最大得益者——政府。这一次,政府如何选择,将决定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的未来。

责任编辑:邓瑾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张剑锋

编者按:被公认为近20年来经济形势最不稳的一年已经降临。

“系好安全带吧。”代表“硬着陆”派观点的独立评论人谢国忠如是忠告。

吴敬琏的弟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更是在2011年的一次小范围报告中直言,中国经济危机很可能在2013年爆发,引爆线不是房地产泡沫破灭就是地方债务危机,其表现就是部分中小企业破产,部分银行破产,部分地方政府破产。

不过李坦言,“经济危机发生也没什么可怕的”,是“好事”,因为危机可以倒逼中国几乎停滞的转型和改革。

“一定是要过不下去了,咱们才改革。”在近期的一次论坛中,许小年这样总结。他拿铁道部举例,说高铁在市场上筹不到钱之后,铁道部才说要改革,要政企分离,要对民间开放铁路投资等。

“一启动改革,中国经济的天就晴了。”他说。

而改革的阻力来自哪里?在1月4日中共广东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广东省委书记汪洋首次明确指出,利益集团是改革的阻碍。他说,三十年前搞改革,主要是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而现在搞改革,则要打破既有利益格局的制约。

“如果只是根据这个利益格局决定改革的取向,那么改革就不可能进行下去。”他警告说。

在经济领域中,最大的利益格局显然就是,政府和国有垄断企业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最大赢家,他们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四万亿更强化了这一利益格局。因此,财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也被很多人置于再次改革清单的前列。

吴敬链在2011年年末再次强调,要弄清政府权力的边界。“在与市场的关系上,(权力)不能取代市场,不能利用公权揽买卖。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有限的和有效的政府。”他说。

一旦出口受困,内需尚不足以顶上,中国经济的推手不得不再次落在了政府头上。然而,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然弊病丛生,危机四伏。

重启改革的操刀者不得不是既有利益的最大得益者——政府。这一次,政府如何选择,将决定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的未来。

2011年4月27日,在“免费午餐”的帮助下,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大坪坡村小的41名孩子第一次吃上了热午饭。图为一位同学给没上学的弟弟喂饭。如何实现民富是中国改革的一大挑战。 (王立三/东方IC/图)

2011年,再次丈量了经济从热到冷的距离可以有多短:这一年,以抗通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