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苏联时期珍贵的历史档案

在苏联,利季娅也许算不上最杰出的作家,但在赫鲁晓夫至勃列日涅夫时期,她却以大义凛然与极权政治不妥协的“异议”姿态,成为少数坚持记录历史真相、“捍卫记忆”的作家。

责任编辑:刘小磊

◇《捍卫记忆——利季娅作品选》

◇蓝英年、徐振亚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年10月

在阅读本书之前,并不知晓“利季娅·丘可夫斯卡娅”这个名字。据译者蓝英年先生介绍,利季娅一家三代有四位作家,在苏联属于社会名流,其父丘可夫斯基在十月革命前就很有名。但在中国,父女二人似乎都没有什么知名度,这兴许与他们在苏联并不“走红”的另类姿态有关?——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获诺贝尔文学奖,当《真理报》高调展开对他的批判、苏联作协随即将其除名时,丘可夫斯基和利季娅父女俩,公开给予帕斯捷尔纳克诚挚的支持。他们也是索尔仁尼琴始终的朋友与支持者,上世纪60至70年代初,丘可夫斯基的家和别墅,是索尔仁尼琴长期寄居的避难所。1980年,著名物理学家哈萨罗夫被流放,利季娅不顾自身安危,尽力奔走呼号。

在苏联,利季娅也许算不上最杰出的作家,但在赫鲁晓夫至勃列日涅夫时期,她却以大义凛然的姿态,成为少数坚持记录历史真相、“捍卫记忆”的作家。

在苏联,利季娅也许算不上最杰出的作家,但在赫鲁晓夫至勃列日涅夫时期,她却以大义凛然与极权政治不妥协的“异议”姿态,成为少数坚持记录历史真相、“捍卫记忆”的作家。与索尔仁尼琴一样,利季娅的文学写作,将真理的表达和捍卫放在了第一位。1939年,大清洗的恐怖尚未结束,利季娅便动笔写出了表现大清洗中普通家庭悲惨遭遇的中篇小说《索菲娅·彼得罗夫娜》。

索尔仁尼琴的长篇小说《古拉格群岛》,是一部社会档案式的对斯大林时期劳改集中营血腥历史的全方位记录,而利季娅的中篇小说《索菲娅·彼得罗夫娜》,则通过一位母亲的视角,揭示了大清洗带给普通人的恐惧和绝望。

小说的主人公索菲娅·彼得罗夫娜,是一位出版社的打字员,善良、敬业,因工作出色而成为业务骨干,并以非党身份被选为工会委员。尽管索菲娅的生活并不理想:私房在革命之初被几个家庭挤占,她与儿子蜗居一间小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