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明(16)

中世纪的王国是土地业主继承人和神职人员共同管理的,而中国则是从上至下由儒家官员来管理,这些官员是从最为苛刻的考试体系中选拔出来的。考试竞争异常激烈,但这不是那种推动创新的竞争,因而也就谈不上什么变革需求了。

与欧洲那张修修补补、五颜六色的“被子”相比,从政治上看,东亚至少是一张巨大的、单色的“毯子”。当时中国中原地区王朝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北方彪悍的蒙古人和东方的倭寇。自秦始皇——通常被称为中国的“始皇帝”(前221—前210年在位)——时代以来,来自北方的威胁一直更大,需要投入巨资构筑我们今天所知的“长城”来抵御威胁。在欧洲,从哈德良时期直到埃里希·昂纳克时代,一直没有建造任何与长城有一点可比性的工程。在规模上堪比长城的是灌溉中国可耕土地的运河和沟渠系统。马克思主义者、汉学家卡尔·魏特夫将其视为“水利官僚政治”式的、东方专制下的、最重要的产物。

北京的紫禁城是统一的中国封建政权的又一个贡献。为了大致了解其巨大的规模和独特的风格,来访者应沿着太和门步行前往太和殿,经过皇帝的休息处中和殿,然后到达举行殿试的保和殿。看来十分明显,“和”与帝国政府永不分裂的思想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作者:[英]尼尔·弗格森 译者:曾贤明 唐颖华 出版:中信出版社

与长城一样,在15世纪的西方,根本没有任何建筑可与紫禁城媲美,伦敦更不用说,因为伦敦权力分散,分别掌握在国王、世俗和宗教贵族以及国会下院手中,此外,伦敦金融城和同业公会也集中了部分权力。掌权人(机构)都有其宫殿和大厅,但以东方标准论,规模都很小。同样,中世纪的王国是土地业主继承人和神职人员共同管理的,他们基于国王的宠爱而被选为管理人(往往可以被无情地抛弃),而中国则是从上至下由儒家官员来管理,这些官员是从最为苛刻的考试体系中选拔出来的。那些渴望以效力帝国为职业的人,必须在专设的考试中心接受让人身心疲惫的三个阶段的考试,那种考试中心如今在南京仍然可以看到:有墙壁、相互连接的大型建筑,里面是成千上万个狭小的独立空间,比火车上的卫生间大不了多少。

这些由砖头砌成的狭小隔间(一位欧洲旅行者这样写道)大约长1.1米,宽1米,高1.7米。里面有一个石头桌子,一个石头凳子。在长达两天的考试中,考生都处于驻守在瞭望塔上的卫兵的监视中……考试期间唯一可以活动的是服务人员,他们可来回穿行,为考生补充饮水和食物或清除人体排泄物。如果考生疲倦不堪,他可以展开床具,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中略作休息。但是,如果他旁边的隔间灯火通明,这十之八九会迫使他再次握起毛笔……在这种压力环境下,有些考生彻底疯了。

毫无疑问,在鞋盒式隔间中经过三天两夜的奋战后,最有能力——而且可以肯定,动机最强——的考生过关斩将,通过了考试。由于考试内容侧重于儒家的四书五经,要记住多达431286个让人糊涂的汉字,再加上要写出极为僵化的八股文(1487年后采用),所以这种考试的选拔的品质便是顺从和谨慎。毋庸置疑,考试竞争异常激烈,但这不是那种推动创新的竞争,因而也就谈不上什么变革需求了。占据中华文明关键地位的书写语言,其创设初衷在于催生操守派精英,还将大众排除在他们的活动之外。与欧洲相互竞争的语言对比一下便知道,其反差已极大了。意大利语、法语和卡斯提尔语及葡萄牙语和英语不仅是精英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对于那些只接受过简单初级教育的更广泛的大众而言,也同样适用。

如孔子自己所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者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者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明朝的中国,遵循中庸者甚广,而创新之人却极为鲜见。

网络编辑:谢小跳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