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害虫”——隋建国的艺术动力

2012年3月在“佩斯北京”为隋建国举办的大型个展中,隋建国力作倾巢而出,从1987年直到今天的作品,总数达20件。“在我的每一件作品里,都能再明确不过地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因素。”隋建国说。

责任编辑:李宏宇 袁蕾 助理编辑 朱晓佳 实习生 魏晨捷

作品《地罣》是二十多块几百公斤重的巨石,每块都被螺纹钢网紧紧束缚住。“罣”同“挂”,是怀念、记忆的意思。隋建国取它的字形:上面是个框,下面是石头。 (罗曦/图)

隋建国说,在他的每件作品里,都能明确地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

2006年,北京“环铁”测试基地,进行提速试验的火车就在环铁艺术区里的艺术家工作室外一圈又一圈风驰电掣,不舍昼夜,闹得人心神不宁。当时隋建国感慨:“艺术家觉得自己总是走在时代前面,其实政府比他们急得多。速度不断提上去,最后是为了什么?”

隋建国在“环铁”上选了12个点,用12台摄像机同时录像半小时。这12段未经剪辑的录像同步播放,就是作品《大提速》。

6年过去了,2012年3月在“佩斯北京”为隋建国举办的大型个展中,《大提速》又一次出现。作品还是那个作品——行人、铁路、马车、火车……还是那个问题——速度不断提上去,最后是为了什么?然而每位观众的答案应该和当初有所不同,如今与“大提速”紧密相连的两个词是“温州动车”、“刘志军”。

这次展览,隋建国力作倾巢而出,从1987年直到今天的作品,总数达20件。“在我的每一件作品里,都能再明确不过地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因素。”隋建国说。

隋建国作品《衣钵》。中山装正面的残旧是作者主观意图的表达。“中山装”系列是他最有代表性,也卖得最好的作品。 (受访者/图)

每个中国人都穿着看不见的中山装

1995年初,隋建国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他与同系另外两位青年教师展望、于凡成立了一个工作小组,宗旨是“专门针对和自己有关的、具体的社会问题产生作品”。

就在这一年夏天,中央美术学院搬离王府井,教师们认为这是商业对文化的驱逐。拆迁之际,隋建国的小组就地取材,把废弃的画稿、钢筋水泥、破桌烂椅等堆在一起,命名为《开发计划》。“算是教师对拆迁的表态,当时我们也没有其他平台。”隋建国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