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作家前传

“1980年代所谓先锋文学潮流于今看来,实质是一次小说革命。通过这场运动,中国当代文学恶补了一课,完成了纳入现代文学潮流的转折。”《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说。

责任编辑:李宏宇 袁蕾 助理编辑 朱晓佳 实习生 周鑫 王磊

1980年代所谓先锋文学潮流于今看来,实质是一次小说革命。通过这场运动,中国当代文学恶补了一课,完成了纳入现代文学潮流的转折。任何时代都需要前卫艺术。当年的这批人现在都成了中国文学的中坚力量。不管如何来评价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就,文学永远需要前卫意识。——《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

2012年2月14日下午,马原上了去昆明的飞机,两小时飞行之后他又乘车前往云南曲靖的会泽县。他去看望在自家门前被人打伤的作家洪峰。3月7日傍晚,余华也到了会泽。

朋友远道而来,洪峰感到欣喜:“我甚至还说,要是老友们同时来,我可以再断几根骨头。”

最近一年多以来,当年的“先锋派作家”接二连三地进入大众视野,各有缘由。莫言以近作《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余华出版随笔著作《十个词汇里的中国》,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事项中选择了10个词汇:人民、领袖、阅读、写作、鲁迅、差距、革命、草根、山寨、忽悠。他沿着这10个词汇标示的路径往返于过去与现实之间;格非推出长篇小说新作《春尽江南》;马原在告别小说创作20年后重新捉笔,写出长篇小说《牛鬼蛇神》,被认为“体现现代汉语由夹生凌乱转向活力清雅有致,是划时代的作品”。而洪峰没有想到,他和朋友们再度相见是因为他的被打。

夜色中,老远就能听到珞妮山庄里藏獒的咆哮。洪峰戴着深度近视镜,怀抱15个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