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清廷能认识到翻译的重要性

在缺乏合格和受信任的译者的情况下,中方无论在战争情报以及谈判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从而影响了鸦片战争的成败与后果。相反,假如清廷能认识到翻译在战争和外交中的重要性,他们又是否会这样地一败涂地?

责任编辑:刘小磊

“不能否认,以两国当时的军事力量来说,英国在鸦片战争取得胜利,几乎是绝对肯定的事实,但在缺乏合格和受信任的译者的情况下,中方无论在战争情报以及谈判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这实际上也影响了战争的成败以及后果。相反,假如清廷能认识到翻译在战争和外交中的重要性,他们又是否会这样地一败涂地?”

《翻译史研究》第一辑,王宏志主编,复旦大学 2011年6月,40元

上面引文,出自王宏志的论文《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译者》,收在王宏志主编的《翻译史研究》第一辑,复旦大学2011年出版。王教授这篇文章是标准的学报著作。一般来讲,学报文章因应规矩总要在引文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地落注释,亦往往因此令人望而生畏。令我自己也觉得意外的是,这篇长达三万余字的论文我竟然读得津津有味。我想这是因为王宏志巧妙地把“国家兴亡”和翻译之“为物”这两回事相提并论的缘故。“假如清廷能认识到翻译在战争和外交中的重要性”,中英对峙的局势,会不会改观?即使最后还逃不了割地赔款的命运,也不会因对敌情的无知而害得自己在战场上不堪一击。

受命到广州去禁烟的林则徐(1785-1850),虽然知道“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对厘定制敌先机的重要,可惜给他当翻译的通事,没有一个是受过训练的专业人员。王宏志提到1839年10月有英国三桅船The Sunda号在海南岛附近遇风浪沉没,林则徐接见的幸存者中有一位喜尔(Dr. Hill)医生。据喜尔事后的报道,这些通事在口译时说的是“广州英语”,“含糊不清,十分紧张,以致他们在理解上有很大困难”。

王宏志在脚注引了喜尔记录中的“广州英语”:“this not all same one other day. Today yumchae all same emperor, all that mandarin have come, all that hong merchant, must crook foot litty.”这两句英文真不好懂。王教授没有给我们解说,他只根据喜尔医生的记录告诉我们,原来这是“要求他们见到林则徐时必须下跪”。根据这个场景,我们或可将这两句广州英文的首句解为:“今天不同往日(或者:今天是个特别日子)?&rd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