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码】在“很忙”中串起历史建构认同

杜甫还没“忙”完,包拯又开始“很忙”。在“很忙”的大合唱中,政府和专家,与其让大众只听自己的严肃独唱;还不如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杜甫和包大人形象传播出去,和大众一起“忙”起来。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贺风玲

在嘻嘻哈哈中,杜甫和包大人在孩子们心目中多了一份可爱和温情

杜甫还没有“忙”完,包拯包大人又开始“很忙”,有人狂欢,有人不满。正如上一轮恶搞杜甫激怒了某些专家一样,这一回调侃包大人同样让一些研究者很生气。《中国青年报》发文呼吁大家理性看待这一系列的“很忙”现象:“教科书中的古人形象忧国忧民、多年不变,不符合流行文化的标准,学生、网友们想要再创造‘娱乐放松一下’也可以理解。”毕竟,如一网友所言:“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压力本来就很大,很多人生活得都很压抑,得轻松时且轻松,整天板着脸岂不是很没有意思。”

但是,“很忙”现象的正向价值仅限于“释放压力”吗?仅仅因为它是无聊生活的大众娱乐,所以拦也拦不住,管也管不了吗?换个角度,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其中的积极因素。比如,我常常想,在美国就不太可能出现“杜甫很忙”现象,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林晓芸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