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智囊】柔者至刚——软科学研究者 被重奖的智囊

在有着悠久智囊传统的中国,食客、幕僚、翰林,春秋以降,一路繁盛。在转型期中国,官方与民间的智囊不同程度地周旋于权力与利益之间,以形色各异的个体表现,彰显着迥异的学术品格。

在有着悠久智囊传统的中国,食客、幕僚、翰林,春秋以降,一路繁盛。在转型期中国,官方与民间的智囊不同程度地周旋于权力与利益之间,以形色各异的个体表现,彰显着迥异的学术品格。没有体制上的放权与改革,不营造可供辩论的公共意见市场,专业性与真话,恐将成为中国智库市场上的缺席者。

“水烧开了,不怕没人喝。”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对于软科学的价值,做如许评价。在他看来,软科学工作者,无疑是烧水人,而决策者,正是喝水人。所谓“软科学不硬,社会也不能硬”。这些软科学研究者,以其前瞻性的研究,无疑担负起政府智囊的作用。

为公共政策的研究和建设和谐社会奉献力量,这是软科学研究的当下功能。打造一个具有权威性、公正性和标杆性的奖励平台,是发展中国软科学的重要条件。

(赵卫民 姚磊/图)

马蔚华 招商银行行长、中国软科学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马蔚华很喜欢一副对联:鸟在笼中,关羽不能张飞;人在世上,八戒尚需悟空。他寄望通过不断的创新,来使招行获得挣脱“笼子”、展翅高飞的能力。 (赵卫民 姚磊/图)

“我是吃素的,每次也都拿素奖,但是这次得了一个荤奖。”2月28日下午4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作为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奖获得者,著名民间环保人士廖晓义正在回答观众提问。当她决定将5万元奖金全部注入她深为敬佩的以北大教授梁漱溟命名的基金奖时,场下突起猛烈的掌声。廖晓义稍作停顿,声音高扬,一句“我要让它在最荣耀的地方产生最大的价值”,更是撩拨起全场疯狂的掌声。

廖晓义以《以乐和家园理念建设低碳乡村》一文获奖。这是她多年在四川进行乐和家园实践的理论小结。与廖同台演讲的,还有声名日盛的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和北师大教授李晓西,他们分别以《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及《2010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省际比较》赢取大奖。而同时在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另外两个获奖者北大教授王锡锌、深圳企业家吴君亮亦做了生动的演讲。

作为颁奖的东家之一,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嘲因为能挣钱,“先被点将,后经选举”,当上了中国软科学发展基金会的理事长。之所以干得兴致盎然,在他看来,中国业已进入经济转型、社会转轨之重大历史阶段,需要有更多的软科学的成果来支持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绝不能忽视软科学的发展,软科学不硬,这个社会也不能硬”。

“人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月28日下午2点半,听说俞可平和马蔚华到会,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报告厅早早涌满校内外的学者和学生。俞可平,作为新一代的学者型官员,2006年借助着《民主是个好东西》闯入了公众的视野,一时声名鹊起。

俞可平甫一开讲,语音高亢,随便调侃了软科学奖的实惠,“美国给予我的荣誉更高,位居2011年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第19位,但一分钱都没有。”不过他已把20万奖金捐给绍兴的母校。“那是我当时从生产队队长考上的第一个大学。学校设立了一个明华人才奖,就是培养明天中华之优秀人才。绍兴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伟大的人物。北大最有名的两任校长也是绍兴人。如果明华人才奖能够培养出像蔡元培那样伟大的教育家,不仅我要感谢深圳综研软科学发展基金会,恐怕全国人民都要感谢它。”

台下的马蔚华以微笑回应观众的笑声。俞可平当天以《解放思想,推动进步》作为演讲主题。在他看来,“解放”就是解除束缚,获得释放,特别是指挣脱政治、经济、思想的束缚,获得人生的独立和自由。“既然解放六十多年了,为什么还要继续强调解放思想呢?因为人类的解放和自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旧的束缚过去了,新的束缚会出来,要不断地挣脱束缚,推动进步,获得更多的自由。习近平副主席访美时说了,人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自由解放也是这样。”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室宏观经济司司长一职上躬耕多年,李晓西解甲归田,重返校园,执教北师大。李晓西是我国第一位价格学博士,亦是我国最早提出市场化改革思路的学者之一。从司长转型教授,李晓西的解释是,“更喜欢学校的氛围和工作方式,自己可以边做课题边听歌,最重要的是可以自由自在地写写诗歌了。”观众注意到,这个不修边幅的教授,演讲低调而不失风趣:“我原来是钻研价格学的,现在做绿色经济了,转换是有点大,但很保险,我的专业不行,我现在属于万金油。什么叫万金油?社会需要我就干。”

廖晓义带来的VCR引来全场感叹。那是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自觉投身祖国环保事业,容颜渐变而心态更青春的见证。当视频放映到2008年廖晓义在“克林顿基金会全球公民奖”颁奖典礼上即席演讲时,场内惊叹声顿起,大家折服于她晓畅动听的英语口语、典雅得体的东方仪态、天人合一的环保理念。“我现在快60岁了,我希望生命完全是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衰老的继续,可以心态越来越好,可以身体越来越好,可以人越来越智慧。”

始终谦和的廖晓义在会上讲了一个有趣的发现:她与李晓西都毕业于成都实验小学,而他俩与俞可平又是同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导师。1979到1980年廖晓义在北大进修,那时她才知道北大曾经有一个专注乡村建设的梁漱溟教授,“虽未曾谋面,但我是他的粉丝。要做他的粉丝,就是要做他要做的事,像他那样做人。”感性的话语弥散出的坚韧,令听者莫不动容。

“无法通过实验室的办法加以证伪”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是“中国软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召集人。2月28日下午,他在中国政法大学主持另一场软科学成果报告会。第一个上台演讲的是以《行政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制度实践》一书获奖的北大法学院教授王锡锌,他的开场白笑翻全场:“没想到这个奖含金量如此之高,20万!非常惊喜。记得很清楚,评奖结果出来之后,(评审专家)李曙光教授给我打电话,因电话并没有显示名字,我的第一印象,是不是诈骗?”第二个演讲者的非学者身份引来观众一阵喧哗,深圳企业家吴君亮以《预算公开一小步,国家前进一大步》一文获奖。他以《我们为什么要推动预算公开》为题道出了一个公民的执著思考。

关于软科学的定义,樊纲已记不清他重复过多少次了。据他考证,最早提出软科学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素。他在《科学的科学》一书中将软科学与硬科学区隔开来。“各种科学包括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可以证伪’,证伪包括试验程序。就是说,通过控制各种因素,然后对某一个命题进行证实,这样的科学叫硬科学;除此之外,凡是不能对逻辑命题进行证伪的学科,就叫软科学。”

他举例说,经济学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软科学。“经济学家有一句话说,非洲的蝴蝶扇了扇翅膀,欧洲的股市就要折腾折腾。说明太多因素都没法控制,很多结论可以通过物理事实看出来,但又确实无法通过实验室的办法加以证伪,这种就是软科学。”“在这个意义上,软科学比那些自然科学更难。他们收集数据,我们也收集,但是他们可以做实验,我们不能做。”樊纲确信,“中国的软实力确实取决于软科学的发展。”

中国软科学奖的评奖程序相对简单,但力求公正。樊纲说:“评审委员会,七个人,坦率说我们做不到像诺贝尔奖那么保密。”

马蔚华介绍,中国软科学奖评奖范围为“评奖年度前三年的软科学研究成果”,包括经济、社会、法律、管理、环保等领域公开出版、发表的研究成果(含专著、论文、研究报告和调查报告)。而评委们评判的最重要标准是这项研究是否经过扎实的调研,并对政府决策起到一定影响。

俞可平 著名的政治学者,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主要研究领域是当代中国政治、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全球化、公民社会、政府创新等。以《民主是个好东西》而广为海内外熟悉。其著作的《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一书获得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奖。 (赵卫民 姚磊/图)

“不是拍脑袋,而是踏实的科学研究”

言及软科学进入中国的时间。前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孔德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软科学概念开始被重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1985年1月他就任国家科委政策局总工程师时,就明确分管软科学事务。“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宋健,不但支持软科学发展,而且他本人就是一个优秀的软科学工作者。”

1986年7月31日,在首届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到会讲话的标题就是《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在孔德涌的记忆中,“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很多重大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软科学工作者的智力支持。”一时软科学成为一门显学。

时至今日,软科学随着国家、社会对智库发展的高涨呼声而再度被学界和商界器重。关于中国软科学发展基金会的成立,马蔚华回忆道,几年前,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陈景华倡议,由中石化、招商银行等九家单位出资成立公益性的基金会,“专门用于资助、奖励软科学各个学科的研究”。它的宗旨是支持和推动软科学的建设和发展。“基金会有三个任务:第一,资助中国软科学奖。2011月2月,颁布了第一届中国软科学奖;第二,资助中国智库论坛。2月28日上午我们举办了关于能源安全的智库论坛。第三,资助公共政策研究。”

樊纲认为,浮躁的商业时代,“要鼓励真正深入踏实的高水平研究,而不是道听途说的、人云亦云的做法。”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机会丛生,樊纲也希望能够找到一些真正比较扎实的软科学研究项目。“进入研究领域,一开始是很苦的,特别是像我们研究经济学的,别人进了银行,一下子工资就那么高了。而他要做研究,开始还没名气,资源也不是很充裕。怎么使他能够继续走下去、深入下去?通过诸如中国软科学奖这样的奖项,第一,帮助他们建立一些社会的声誉;第二,经济上使他们得到一些帮助。我们希望评奖时让大家眼睛发亮的是这些年轻人的心血。这对中国整个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马蔚华在当天北大的报告会上,当听到有学子呼吁软科学发展基金会更多地关注青年学人时,当场大声承诺,“基金会大门敞开,如果你们的研究成果和这几位教授水平相当,宁可先录取你们。”

网络编辑: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