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关于谋杀的回忆——锡兰新作《安纳托利亚往事》

锡兰为什么要以往事为题,抛出回忆、记忆之说?答案就在医生、警察、检察官、司机乃至是受害者亲属的身上。多年以后,谋杀成为了一段过去,然而记忆并没有被埋葬,它成了某个人口中的一则故事。谋杀也对很多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影响和伤害,这种连环影响,有如安纳托利亚高原上的蜿蜒小路,延续不断。

姜文说,锡兰作品的优点太过鲜明(工于摄影),他要像罗丹那样,把“完美的手”给砍掉。对《安纳托利亚往事》,杜琪峰说,锡兰是“花了太多的时间,讲了太少的事”。导演看导演,果然是针尖对麦芒,简单直接。对戛纳评委来说,秀木不惧风,但《安纳托利亚往事》依然止步于评委会大奖,与2003年的《乌扎克》无异。有人说《安纳托利亚往事》改变不小,可看来看去,画面里的人物情绪、擅长表现的气象变化、对时间剪辑的迷恋,依然是再熟悉不过的锡兰。

锡兰总是不主动介入现实主义题材,也不选择太过强烈的人物矛盾和社会冲突。在《三只猴子》里,他第一次承担起通俗剧的压力,涉及了政治、法律、家庭等诸多方面。面对《安纳托利亚往事》,他只是略加调整,大方向没有改变。故事就一句话:一行人带着罪犯寻找抛尸地点。到头来,谋杀始末没讲清楚,案情的来龙去脉也被抛弃。观众最关心的东西,他全都放弃了,转而呈现看似庞杂的群像人物。或者,只留一个背影。

现实生活中,每每有听闻及谋杀犯罪报道,不管耸人听闻还是离奇诡异,不管是否有切身关系还是纯粹瞎操心,一般人都会迫不及待,发表起见解。在发表意见的过程中,多数人觉得,他们已经在靠近真相,或者正在做出尝试努力。但事实上,哪有所谓的真相。即便重回到案发现场,那也不代表,这些人就离事实真相更近。

《安纳托利亚往事》的用意即在于此,当人们还在聚焦谋杀案件本身,电影镜头却突然失焦。即便是那位更有参照意义的医生角色,在关键情节上,还是被导演放了空。除此之外,电影的大量留白,看似不相关的人物,他们开讲自己的那点事,零零碎碎,又好像说明了什么。当然,在批判现实的色彩上,锡兰也没有韩片那样犀利。无论《杀人回忆》、《孩子们》还是《熔炉》,韩国的犯罪片大多在表达同样的观点:死者死矣,卷入其中的生者命运却被彻底改变了—无论是警察是凶手,是受害者还是旁观者。这一点实在叫人动容,也相当微妙。

锡兰作品的人物情感相当克制,他们宁可把目光投向远方,替代并且延伸观众的视线,也不会急于总结陈词,让观众保持警醒。所以,《安纳托利亚往事》仍有惊雷闪电,这些冥冥中的自然规律和景象奇观,它们把土耳其的地域魅力无穷放大。车内的人争论不休,罪犯昏昏欲睡,这种情绪同样传达给了观众。如有神谕启示的光线,在夜晚里居然是迷人的金黄色泽。眼眶的泪、背身的阴影、说给观众听的台词、孩子的愤怒表情、饱含情感的注目和凝视每到这些时候,我总是再度找到了迷恋锡兰作品的原因所在。他根本不是在跟人物交流,而是和人物置身的环境进行交流。

电影异常精确地把时间一分为二,夜与昼。在电影的进行时中,《安纳托利亚往事》始终在路上跑来转去,追寻谋杀案件。如果以这个时间作准,它好像并不是电影题目所指涉的“往事”。那锡兰为什么要以往事为题,抛出回忆、记忆之说?答案就在医生、警察、检察官、司机乃至是受害者亲属的身上。多年以后,谋杀成为了一段过去,然而记忆并没有被埋葬,它成了某个人口中的一则故事。谋杀也对很多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影响和伤害,这种连环影响,有如安纳托利亚高原上的蜿蜒小路,延续不断。

网络编辑: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