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许知远《一个游荡者的世界》:现有思维方式的反对者

在《一个游荡者的世界》里,许志远的这种风格尤为明显—即便是在写游记,也始终抱持着一种抽离的批判态度—跟一切目的地保持距离,并不深入生活,却总是用冷静的笔触和犀利的眼光在感受这个地方。

很多人形容许知远的文字,总是用到“冷静”、“抽离”、“客观”之类的形容词。在《一个游荡者的世界》里,他的这种风格尤为明显—即便是在写游记,也始终抱持着一种抽离的批判态度—跟一切目的地保持距离,并不深入生活,却总是用冷静的笔触和犀利的眼光在感受这个地方。有人形容这本书,“如同纪录片一样”,冷旁观,不走近。

他对此的解释是这与个人性格有关。他总是喜欢做一个旁观者,不喜欢被卷入任何事件内。过度的走近,会妨碍他对于事件的观察,这样抽离的状态,反而让他更舒服。“抽离便于观察事件的全貌,比起对于细节的观察,我更喜欢宏观的去打量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传承乃至各方各面。”许知远说。

许知远在这本书中提到了班加罗尔的历史学家拉姆钱德拉·古哈。他说古哈是他最欣赏的那类知识分子—既有强烈的热情,又保持着冷静与批评的态度。作为一个关心社会发展的文人,这正是他理想的状态。书中提到的一句话 “历史经常以特别的方式回到身边”,也许更能说明许知远在《一个游荡者的世界》中所处的位置。他仿佛也成为了触碰历史的“特别的方式”中的一种,承担了媒介的作用,将另一国度的历史人文和现今中国社会的进程联系到一起,看似在讲述异国风情,实际上却有唤醒国人认知思维的意思。

通过穿行在文化和历史大潮下的异国旅行,他重新发现世界,重新发现中国,同时更是重新发现自己的过程。就如同从身体里分裂出来另一个“许知远”,客观而冷静的看待当下的自己。用许知远的话说,他是一个社会的提醒者,而非一个宣传家或推销员。比起简单粗暴的高喊口号,他宁可将更多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和自省埋在文字里边,用文本的长远效应去影响他人。

“世界是一张巨大的网,谁也没法脱离彼此而独立生活。正因为每个人都处于历史的河流之中,所以,如何传承历史的遗产,寻找并发现可以借鉴的经验,是我永远关注的主题。”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从《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到《一个游荡者的世界》,许知远从对人的记录,转化到对世界的记录。但实际上,无论是哪一个阶段,他关注的东西始终是从文学、生活谈及社会发展、历史转变,在本质上并没有变化。

许知远始终渴望成为现有思维方式的反对者。从《一个游荡者的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游记文本,甚至思维模式上所做的全新尝试。不断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督促自己不断更新,是许知远自我的需求所在,而对社会所能产生的影响,则是副产品。但我们不得不说,这种自我意识养成下的副产品,更多映射出当前中国人所缺乏的精神支柱,值得引起所有人的反思。

网络编辑: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