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先生·仁者】记者手记:中国式优雅

2011年12月8日,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家大剧院绝版献演。白先生换下新衣,叠放得规规整整,做这些时候的动作缓慢而轻长,像极了他致力八年的昆曲,像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节奏,是中国式的优雅。

终于见到白先勇了。

眼前的这位长者,满面笑容,热情迎我们进门。屋子是一个套间,里间卧室的床尾摆放着叠放规整的衣服,被子也铺得异常平整。这是白先生的风格。他的屋子永远收拾得干净利落,好像客房服务员刚刚打扫过。

白先生招呼我们的方式是喝茶。坐定的空儿,才仔细打量起这位文化巨擘。他真是气度不凡,74岁的年龄,身量适中,腰板笔直,保持着非常好的身材,穿着一件很古典的烟灰色上衣,黑色裤子。

就像林怀民说的那样,“白先勇说起话来,跟他小说里的文字一样,干净利落,清楚明白,用不着人费心去猜。”语速虽缓慢,却了然而温暖。像他的精神一样,神采奕奕,坚定热情。

哈哈大笑的时候,又让人想起林怀民对“白氏笑法”的描述:“白先勇的笑很奇特,呵呵呵,有点像小孩的笑,呵了三五笑,恍若要断了,突然又抢了长声。为一点事他就能笑上一分钟。”

一个多小时的访问,白先生时时笑上一分钟,但同时,他的坐姿笔挺不变,是一种非常舒适的优雅,没有一丝懒散。他听问题的时候神情专注,然后一定要盯着我们的眼睛认真回答,一字一顿。

聊起他的家族,显赫的过往和现在,他欲说还休,甚至还浮上一些羞涩,似乎这并不是值得说道的事,如年轻姑娘保留心事的含蓄。对于他那些份量不轻的文学作品,也同样如此。而说到昆曲,你则可以想像“叮”一声眼睛放亮的场景。语速也加快起来,笑得更频繁也更大声。

访问进行到一半,白先生的朋友敲门进来,送来一件拿去修改的上衣。紫灰的颜色很古典,专为第200场青春版《牡丹亭》上台谢幕订做。拿到衣服的白先生当即高兴地试穿上衣,效果合身,他笑得更开心了。但他拒绝摄影师提前拍摄新衣照, “新衣服是谢幕穿的,就那天穿吧。”

他指的“那天”是2011年12月8日,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家大剧院绝版献演。白先生换下新衣,叠放得规规整整,做这些时候的动作缓慢而轻长,像极了他致力八年的昆曲,像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节奏,是中国式的优雅。

网络编辑: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