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夏季图书观察·文史篇】神话与祛魅

《三十岁前的孙中山》,这是一本“祛魅”的著作。一个伟人常常有很多“小时候的故事”,用以证明伟人的“天生丽质”,这些“传说”难以证实也难以证伪。黄宇和用30年时间考证30岁前的孙中山,事隔百年,却有贴身调查之感。

责任编辑:刘小磊

《清日战争》,宗泽亚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年6月,60元

《三十岁前的孙中山》,黄宇和著,北京三联2012年4月,68元

《弯曲的脊梁》,[美]兰德尔·彼特沃克著,张洪译,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6月,38元

《正义的理念》,[印]阿马蒂亚·森著,王磊、李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58元

战争的胜负常被简化为武器的强弱,但是战争从来就不只是武器的比拼,更在于观念。甲午战争之前,清朝水师的舰船吨位、数量等都超过日本,舆论一度认为清朝必胜,但是结果并非如此。《清日战争》第二章“清日战争观”,对比了双方在很多问题上的观念差异,比如俘虏观、军纪观、媒体观、科技观等等。仅以俘虏观为例,1886年,日本加入国际红十字会,在战争中对俘虏予以人道救护,而清朝则是公开悬赏敌兵首级,清兵习惯于就地处决俘虏,以便提着首级论功行赏。但是,观念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旅顺口,清兵虐杀日军俘虏,日军随即屠杀清国平民,让欧美记者为之震惊。

1894年,清日战争之前,28岁的青年孙中山上书71岁的名臣李鸿章。这个当时无足轻重的细节后来不断被精描细画,甚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