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影重重的“种子”

太空育种本是一项有科学价值的实验,国外亦有成功先例;而当前中国民间却出现过度炒作的迹象。早在神舟发射之前,各级农林类科研院所的传真机和邮箱里,就不断收到各种关于航天搭载的广告,每克种子的收费在500元-5000元不等。

责任编辑:曹海东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姚小云 周琼媛 沈巧红

如今太空育种的处境非常尴尬,要么被神化,要么被妖魔化。 (CFP/图)

太空育种本是一项有科学价值的实验,国外亦有成功先例;而当前中国民间却出现过度炒作的迹象。

真假“李逵”

每逢神舟飞船上天前后,国家航天育种工程首席科学家刘录祥的电话就响个不停。他所在的中国农科院航天育种中心,平日里也会接到关于太空种子真假的各种咨询。

最近一位河北的农民频频打来电话,他打算大面积种植一种“太空葫芦”,据说产量特别高,他想请这位“首席科学家”把把关。

刘录祥手中握有一份“名录”:中国实施太空育种25年来,大约有120多个品种通过了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或认定。他告诉来访者“那些没有证书,没有编号的,100%是假太空种子”。

在刘录祥看来,太空种子不是一个“随便”的称呼,有着严格的定义。因为太空种子不是简单“搭载”出来的,而是经过搭载诱变,一代一代筛选培育,并得到种子管理部门审定的优良新品种。这一过程顺利的话也至少要6-8年的时间。

“如今太空育种的处境非常尴尬。”刘录祥说,“要么被神化,要么被妖魔化。”

山东烟台农科院小麦所副所长王江春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本质上太空种子只要通过审定,就和普通种子没什么区别。但市场上有很多种子打着太空育种的旗号,根本没有经过审定,甚至直接拿别的品种来冒充。

太空育种也叫航天育种,是通过返回式卫星或飞船将植物种子带上太空,再利用空间环境辐射诱变的一种育种方式。

在中国太空育种史上,尽管这些九天揽月的种子是航天搭载的常客,却也因成本高昂而饱受质疑。

不过,在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双重驱动下,太空育种已成新的“摇钱树”——目前共有224个航天育种研究小组分布在各科研院所,各地授牌兴建的航天育种基地也已超过60个,广东深圳、海南文昌等地早已雄心勃勃地兴建了太空育种主题公园。

在一片争议声中,这些神秘的太空种子最终大规模地走向餐桌,仅剩下时间问题。

民间热炒

刘录祥习惯把太空育种定义为“探索性的科学研究活动”,但太空育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