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须着手“钓鱼岛事变”的预防外交

如果日本认为中国的对日外交只是隔空喊话,其冒险性就会越发受到鼓舞;而一旦发生了片面改变现状的“钓鱼岛事变”,中国最终不得不作出强烈反应。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刘璐 周静思

(向春/图)

如果日本认为中国的对日外交只是隔空喊话,其冒险性就会越发受到鼓舞;而一旦发生了片面改变现状的“钓鱼岛事变”,中国最终不得不作出强烈反应。

“政治经济分离”的路线图事实上暗伏着“图穷匕现”的陷阱,不能再走下去了。

中日关系进入“不惑之年”!日本首相来访是新年的“好兆头”!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为“契机”!──2011年年底,有着“日中交流之子”佳话的野田首相访华,给中国媒体带来了连篇累牍的“友好合作”遐想。

然而,2012年中日关系展开却一如既往地扫兴:1月初,冲绳县地方议员登上钓鱼岛;2月,“友好城市”名古屋市长高谈“南京大屠杀乌有论”,再次“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4月,东京都知事推出“购买”钓鱼岛计划,并设置民间募捐等行动组织体制,谋求从“实际控制”到“实际占领”的事实主权;5月底6月初,一起“莫须有”的“中国外交官间谍嫌疑案”又成为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本来已经政治摩擦不断的中日关系更被笼罩了惶恐不安的丑闻语境。如此,“友好合作”无异于梦幻,尽管中国的纪念史学、纪念政治学传统很执著,但为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而燕舞莺歌的冲动已被“折腾”得很不堪了。

什么是中日关系的真问题

就目前为止的事态而言,这种面子意义的挫折,或许正是中国严肃反思对日外交、整理中日关系“真问题”的机会。事实上,那些“不惑”、“兆头”之类的文学风雅颂,搅乱了对中日关系真相的严肃社会科学思考。既然邦交正常化40年的中日关系仍不能脱出“周期性恶化”的陷阱,既然小泉纯一郎首相时代已创下全任期连续参拜靖国神社而使抗议无趣无效的记录,既然民主党政权敢在钓鱼岛海域逮捕中国渔民并启动国内司法程序,既然日本推动的“同盟深化”、拉拢的国际联合都指向“中国威胁”——这种蔑视与敌视望之俨然的状态下,能有怎样的“友好合作”呢?

或许有论者说,5月中日韩三国首脑会谈决定年内启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6月开始人民币和日元直接交易——这不是友好合作吗?其实,这是日本一贯的“政治经济分离”外交策略;如果对此发生误解,可能是由于欠缺历史知识和对民族国家缺乏认知造成的糊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