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小识】“哥们儿”的异化——女性话语中的男权

谁都知道,新婚姻法造福于妇女。可有谁知道,它还毁掉了无数农村妇女的后半生?如果在为妇女谋利的事情上,革命的男人们也会打着堂皇的旗号,钻空子,谋私利;那么,革命后的男女平等,岂可高估?

责任编辑:朱又可 实习生 周鑫

更会

前几年,出了一部电影和一本同名的书——《女人无穷动》(又名《谁睡了我的丈夫》)。导演宁瀛说,她拍这部片子,源于对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社会价值观、审美观的不认同。她要“用全新的审美意识去展现中国一代成熟女人独特的个性魅力”(《无穷动》,页1)。四位成功的女人,由洪晃、刘索拉、李勤勤、平燕妮主演,前外交官章含之客串老管家“张妈妈”。

影评人称赞这部片子“直接”、“粗粝”,并断言:“女人勇敢起来,男人就应该羞愧至死。”(《无穷动》,页162)网上的评论则认为,这部“女权主义的影片”,“颠覆了传统和现代的女性形象”,“粉碎了男性镜像中的女性”,从而消解了男人“自身隐含的权力”。因此,男人对它恨得要死,怕得要命。

“以男性为规范”是汉语性别偏见的首要标志(王德春等著《社会心理语言学》,页77)。用性别偏见来捍卫女性,用男性本体来反抗男权意味着什么,宁导和她的“哥们儿”,似乎从来也没有想过。

宁导想到的只是某种假定带来的困惑:经过反封建,经过“男女平等的革命,时间上甚至超前西方的女权运动”,为什么,“‘半边天’的后代们已经完全自觉地投降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审美标准。不知不觉中,我们又回到小心翼翼地追求男性心目中的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