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修路的日子

即便中朝关系被世界上众多观察家视为“特殊”,但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对朝鲜也只能远远观望。修路工老李在朝鲜罗先特区生活了几个月,这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朝鲜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家庭、工作、节日和中国人的交往。

责任编辑:曹筠武

一群建筑工人经过朝鲜大同江畔的主体思想塔。 (南方周末资料图)

编者按:朝鲜劳动党中央行政部部长张成泽近期访华,与中国在开发特别经济区领域签订了数个协议,中方表示,愿与朝鲜“深化经贸领域务实合作”;而中国商人在朝鲜的铁矿合作项目纠纷成为最近有关朝鲜的热门新闻。在官方和民间的两个话语系统中,邻国朝鲜的面目呈现多样化。

即便中朝关系被世界上众多观察家视为“特殊”,即便近年来两国边贸和旅游兴盛,但绝大多数普通中国人对朝鲜也只能远远观望或走马观花,普通朝鲜人怎么生活、如何思考、怎样看待中国和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仍是稀缺的信息。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认识了修路工老李。因为修路,他在朝鲜罗先特区生活了几个月。这也让我们有机会看到朝鲜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家庭、工作、节日和中国人的交往。这是当下关于朝鲜最鲜活的记录之一。

从中朝圈河口岸至朝鲜罗津港的公路改造工程已经进入尾声。从2011年4月开始,上千中国人在50公里的公路线上工作、生活了一年多。

2011年8月初在大连见到老李,他已经回国多日,正在准备朝鲜的一个新项目。

按照国内的叫法,老李在朝鲜干的是包工头的活儿,负责圈河到罗津港公路线上大概10公里的一段施工。说起他此前在朝鲜修路的经历,他叫南方周末记者打开笔记本电脑,在“谷歌地图”找到朝鲜的鸟瞰图。

“好几个弯那儿就是圈河口岸。”老李指着谷歌地图上黄色曲线说。他的手指在图上移动,停留在了东经130°26′2.00&Pr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