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阵痛工地城

五千多个工地同时开工,“九省通衢”的武汉似乎陷入了一场“不通则痛”的“阵痛”中。这座巨大的工地,不仅是一个城市渴望迅速发展的心声在现实的激烈投射,也是中国特有经济运行模式下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一个标本。

责任编辑:李楠 冯飞

马路积水的倒影反射出一位市民经过工地吊车的身影。因为满城遍布工地,2011年武汉市的年度词语是“挖”。

五千多个工地同时开工,“九省通衢”的武汉似乎陷入了一场“不通则痛”的“阵痛”中。这座巨大的工地,不仅是一个城市渴望迅速发展的心声在现实的激烈投射,也是中国特有经济运行模式下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一个标本。

“建设不会停止,我会顶着骂名继续下去。”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很坚决,他说:“我理解市民的感受。但是,当我们回头看,不这样做,会对不住这座城市,对不住市民。”

一群孩子在长江轮渡上眺望高楼林立、现代气派的新汉口。

在交通拥堵的武珞路,行人各出奇招。一名踩轮滑的青年男子在车流中穿梭。

17分钟,行驶距离为61米。这是2012年8月30日晚7时20分许出租车鄂AXJ256在武汉大学西门附近的行驶状况。

司机,是一名五十岁上下的武汉人。他一面指点着计价器上闪烁的行驶数据,一面跟乘客讲:“您晓不晓得啊?我刚才把车开到省审计局里头,睡了个把钟头才出来。以为过了7点,会强一点。结果,您看,还是堵得不能动。”数百米外的马路上,是武汉市尚未完工的地铁工程。蓝色的施工挡板竖在马路两侧,上面“2012年6月完工”的字样清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