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科学家缺乏人文情怀吗

如今的年轻人在匆匆前行时,不妨抽暇后顾,从厚重的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这样或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下,知所拒斥,有所坚持。期盼科学工作者分一点心力来关注风气,关怀人群社稷。如果人类没有未来,我们又何必埋首图书馆或实验室?

责任编辑:蔡军剑 实习生 张萍

如果人类没有未来,我们又何必埋首图书馆或实验室

2012年7月13日,两院院士潘家铮先生驾鹤西归。

在中国工程院,我与潘先生共事四载余。1990年代读过他的科幻小说《一千年前的谋杀案》,初领科学大家的文学造诣和关心社会的情怀。尔后慢慢了解潘公对文学的挚爱:童稚时代的他,就嗜书如命。中学时加入舜阳诗社,与父辈、师长诗书唱和,结有《舜阳诗钞》。潘公写于抗战时期的《昙花一现集》,则是当时任小学教师时,拿出自己一半的薪水资助无力继续求学的乡下孩子,并以诗歌记录他们的苦难。成为工程师后,不论是野外查勘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