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洪流——中国农民工30年迁徙史(6)

以吴福贵、张文龙、殷爱法为典型的一批当地农民,由此发端,借助长江中下游通达的水运条件,外出各地做起了小贩,推销自织的土布和鸡蛋等农副产品。这批小贩不但成为农业大省安徽较早外出谋生的农民工,枞阳义津镇也因为他们的带动,恢复了往昔的商业繁荣。

第一部 反叛土地的农民(1980-1984)

第一组样本 从田里拔出脚,变成一个商人

第二篇 安徽枞阳:货郎走天下(2)

布匹利润在50%以上

当钱桥区的吴福贵外出卖布受挫,白云区的张文龙挑鸡蛋四处贩卖时,在义津丰乐小学教书的殷爱法从学校离职,开始在义津老街上摆摊卖布。

1983年初,殷爱法作这个决定时,得益于哥哥曾经做过挑货郎,走街串巷获得的商业信息。“那时候,义津老街的整条街上,除了原来的商户,很少有个体摆摊户,经常摆摊的也就三四个人。”摆摊主要销售布匹、棉纱、毛线,以及针头线脑、肥皂等小百货。“那时候商品紧缺,尤其是布匹,利润基本上在50%以上。”

肚子能吃饱了,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穿衣问题。1983年底,枞阳县内布票停用,结束了新中国成立30多年来凭票购布的历史,也意味着布匹买卖可以私人自由进行,义津老街的布匹销售成了最热门的生意。

在家家会纺纱织布的钱桥区,吴福贵在1981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