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争议】治“胀”之策:加息PK升汇

  中国“物价战争”的形势愈发严峻。今年2月,CPI指数一举攀上8.7%,整个一季度CPI超越8%已无悬念。既要抑制通胀,又要防经济硬着陆,中国政府再次面临宏观调控的两难课题。虽然,到央行货币委员会一季度例行会议时,中央调控思路日益清晰——对汇率手段的重视在利率之上。但经济学者们对本轮通胀的成因及调控手段的争论仍在继续,不同的选择,将会深刻影响十字路口的中国的经济走势和成百上千万人的就业。

 

吕建设/图


反方:通货膨胀本质上是货币现象,此轮通胀更是80%缘于货币推动。根据货币情况预测通胀是一个最好的指标,甚至其他指标都可以不用考虑。(宋国清


正方:本轮通胀更多是成本推动。比如国际原材料价格上升,直接传递到加工行业成本上;再比如农村劳动力朝城市转移的过程逐步见底,结果是农民不愿意再以过去的价格提供菜肉等商品……归根结底是供应方出现了问题。所以必须从源头入手,解决供应问题,升汇在目前情况下就是针对中国通胀的应对之策。 (李稻葵)


反方:对付货币过剩引发的通胀,致命的一招就是加息,紧缩银根。(宋国清)


正方:升汇的好处是明摆着的,一来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国内资源廉价外流,一部分本来想出口的产品会转到国内市场上来,从而增加国内市场的供给,二来可以进口更多的国外货物,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不能听信为了银行一己之利而发出的加息吁求,这相当于向全世界热钱发出邀请函,呼唤他们分食人民币资产升值及人民币与美元息差的双份大餐。


反方:如果不采取加息为百姓存款保值,老百姓必然会恐慌。如果不能稳住储蓄,保证银行存款不贬值,通胀恶化下去,就难免出现抢购、囤积等现象。应学习前总理朱镕基用加息治通胀的办法,着重对长期存款加息。而且,加息也不会吸引太多热钱。 (财经网)


正方:从长远看最终还是要改革汇率制度。人为设定汇率价格相当于给中国经济加上了一柄扭曲的尺子,出口有利可图,必然压低生产要素价格,结果是外汇占款越来越多,人民币升值压力越来越大,结果是人民币资产越来越贵,从股市到楼市莫不如此。与其被动升值,不如主动运用汇率手段,化害为利。(南方都市报)


反方:当前最要紧的任务是控制通货膨胀。对付“输入型通胀”,通过对上游采取“需求压缩”的做法比人民币升值更管用。此前,中国不是没用过升值对付这种类型的通胀,其代价是出口型的中小企业的财务大量恶化,压缩这类需求就是最好的对付输入通胀的办法。
    一个例子就是:美国在上个世纪80年代采取严厉的货币政策,不惜采取“衰退疗法”来击退通胀,奠定了保罗·沃尔克的不朽声誉,日本却为了资产阶层利益肆意采取汇率升值、下调利率的做法。最终的结果有目共睹。(21世纪经济报道)


正方:不解决汇率问题而在国内加息,是扬汤止沸,将使中国的实体经济步入衰退的危险边缘,如果央行继续加息,企业无路可走,都处于信贷紧缩的阵痛之中,惟一的结果就是让贬值美元来购买国内的优质企业。与之相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失业率大增,在食品价格猛涨的条件下,甚至有可能造成社会动荡,使改革成果毁于一旦。央行不仅不应该加息,还有必要在汇率快速升值的同时,进行减税甚至降息等逆向操作,减轻实体经济负担。 (南方都市报)


    【点评者说】治理通胀的第一个条件是面对现实。“好听的言辞”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价格控制”都不是好方法。
    中小企业因加息受伤,“大牛”企业却从不缺钱,这是不完全市场经济体制里的企业间权力结构问题,与加息本身关系不大。真想在治理通胀的同时保持中国经济的微观活力,减税、破除垄断、规范政府行为、尽快推出规范高效的创业板,都是有效选项。
    考虑到我国被动发行货币的机制,从紧的货币政策已然包含了加速升值的要求,加息与升值并非二选一的关系。重要的是,要在“紧”货币管理需求和“调”财政增加供给的同时,真正下决心推进要素市场变革,增加中国经济的内在活力,则“滞胀”可免,中国幸甚。

(责任编辑 史哲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