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瓦拉的光环下

在中国,在古巴,在切•格瓦拉的子女,在对他有所理解、研究甚至追随的人身上,我们寻找并且发现切•格瓦拉的背影……

切·格瓦拉之子卡米洛·格瓦拉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梁辰/图)

在中国,在古巴,在切•格瓦拉的子女,在对他有所理解、研究甚至追随的人身上,我们寻找并且发现切•格瓦拉的背影

2012年9月8日,位于北京五环以外的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人满为患,来自古巴的朗姆酒供不应求,吧台和餐桌旁都排着长队。这是切·格瓦拉摄影展的开幕式,酒食免费,向公众开放,似有共产主义遗风。主办方说这是古巴方面的要求——拉美人爱热闹,又有厂商赞助,还有专程飞来的古巴乐队助兴,展期内每周都会在此开派对。

人群之中挤出一个身着白衬衫的胖男人,中等个子,戴一副墨镜,扎一根小辫,没有笑容,很快又在人群中隐去。开场时他曾在台上致辞,但很简短,此前的媒体发布会,他也是一脸冷峻,把围绕着自己的镜头请走,拒绝摄影师的摆拍。他再三提醒观众,“我不是主角,也不喜欢被当作主角。”

主角是他的父亲——埃内斯托·切·格瓦拉,而他,卡米洛·格瓦拉,是这次展览的特约策展人。当他摘下墨镜,眉眼之间和他的父亲如出一辙。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认识他的父亲。就在露天派对的旁边,两百多幅由切·格瓦拉拍摄的照片正在展出,这是该展第一次来到亚洲。有观众窃窃私语,“这人是谁啊?”

对生命的领悟都来自父亲

“主要谈这次展览,请不要谈政治。”采访之前,翻译叮嘱我。

卡米洛在切的5个小孩中排行第二——他的名字取自和切·格瓦拉出生入死的战友卡米洛·西恩富戈斯少校——目前全职在切·格瓦拉研究中心工作,由他负责的摄影展已经在拉美、欧洲展出16次。他父亲始终坚信的“世界革命”理念在玻利维亚遭遇失败,而他借着摄影的名义,重又将他的父亲推向世界。

简单寒暄之后,卡米洛率先打破翻译的禁忌。“我能告诉你的是,我对生命的领悟都来自我父亲的思想理念,我很幸运现在的工作就是在一个研究我父亲的思想和行动的地方。他曾经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帮助我理解社会所存在的问题,找到可能的出路。”

不谈政治,这是对切·格瓦拉的“亵渎”。

再有一个月,就是他离世45年的忌日。“我带进坟墓的,只会是未完之歌的梦魇”,在踏上革命征途之前,切·格瓦拉曾经借用这句诗对自己身后的命运做出了预言。

卡米洛所在的切·格瓦拉研究中心由他的母亲、切的遗孀阿莱达·马尔奇所建,正在努力填补人们关于切的记忆空白——很多人并不了解他,很多人已经忘了他。阿莱达·马尔奇早年也是切的战友,参加过武装行动,在比亚克拉拉省的“7·26”行动组担任第一联络员,在全省境内偷运武器和炸弹,后来成为切的第一信使。据说,“她什么都不怕”。

研究中心现在以学术研究和公共教育为主,那里的活动都打着深深的社会主义的烙印。以卡米洛参与过的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